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830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
一、考情一览
作用题 小说 一般考查分析人物、情节、环境、标题、词语的作用 1.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2022新高考Ⅰ卷)(分析效果即分析作用)
2. 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2020新高考Ⅱ卷)(物象、情节的作用)
散文 一般考查字词句段的作用和标题的作用 1.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2020新高考Ⅰ卷)
二、小说答题技巧
(一)分析小说人物作用的答题角度
人物 1. 类比主要人物,通过类似的特征,强调主要人物的特征;
2. 对比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差别;
3. 正衬主要人物,凸显主要人物的特征;
4. 反衬主要人物,凸显主要人物的特征;
情节 1. 事件参与者:推动情节发展;
2. 事件见证者:讲述、见证情节发展,增强真实性;
3. 使情节更加集中于某个部分;
环境 1. 反映/凸显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2.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主旨 1. 暗示/揭示主旨;
2. 升华主旨;
3. 深化主旨;
阅读效果 1. 凸显小说的虚幻(传奇)色彩;
2. 展现小说的现实意义(性)、真实性;
(二)分析小说情节/物象/标题/叙述手法作用的答题角度
人物 1. 塑造人物的形象、性格、心理;
2. 暗示人物命运;
3. 烘托人物情感;
4. 导引人物出场;
情节 1. 开端:引起下文;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2. 发展:承上启下;埋伏笔/作铺垫;
3. 高潮:制造冲突、巧合、突转;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4. 结尾:照应上文;收束全文;留有余味、想象空间;
5. 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暗示/表明情节的发展;
6. 情节本身:更加真实;丰富情节内容; 补充:伏笔与铺垫
埋伏笔离重头戏远,去掉重头戏发现不了伏笔,去掉伏笔发生不了重头戏;
作铺垫离重头戏近,为下文的出现打基础;去掉重头戏铺垫显得突兀,但是去掉铺垫重头戏照应发生。
环境 1. 塑造(暗示)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2.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主旨 1. 暗示/揭示主旨;
2. 升华主旨;
3. 深化主旨;
阅读效果 1. 表现小说风格;
2. 凸显小说的虚幻(传奇)色彩;
3. 展现小说的现实意义/现实性;
4. 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三)分析小说环境作用的答题角度
人物 1. 塑造人物的形象、性格、心理;
2. 暗示人物命运;
3. 烘托人物情感;
4. 导引人物出场;
情节 1. 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2. 推动情节发展;
3. 暗示时间推移;
4. 暗示情节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