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3学案(2份)
- 资源简介: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 3(2份)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 3 第1讲 快速解答传记阅读的2种选择题.doc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 3 第2讲 传主类主观题目的2种考法.doc
传记阅读中选择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有理解分析类和概括分析类两种题型。试题的命制主要是围绕传主的人生轨迹、思想观点、精神品质、贡献影响4大要素进行,这也正是传记这种文体的核心所在。
☞综合性选择题常见设误陷阱
全国卷传记综合性选择题重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命题者常围绕“人物”“事件”“技巧”设置选项,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综合性选择题常见的设误陷阱有如下几种:
设题
方面 陷阱类型 判断技巧
人物
方面 张冠李戴
(对象) 注意选项中的人、事、物、情与原文是否一致,特别注意时间、地点、言论、成绩等方面。
行为有偏
差(行为) 把选项中的相关内容,与原文中找到的传主的行为事件方面的内容比对,看描写传主的行为、情态、语言等词语,是否发生夸大或缩小的变化。
曲解观点
或建议
(言论) 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对传主的建议、观点、兴趣等方面的内容,明确是非,有的需要概括提炼观点、建议。
事件
方面 事件方面
混淆时态
(时间) 注意原文中事件发生的确切的时间类的词语,也要注意含有时态类的词语,如“目前”“已经”“将要”“曾经”“过去”“之前”“之后”等。
以偏概全
(范围) 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相关内容,看其表范围的词语或原文对事件的表述是全部还是针对局部,是统一分析还是具体而论,是全称还是特称。
事件
方面 混淆因果
(因果) 注意选项中表因果关系的词语与原文对事件因果的表述是否一致,或原文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无中生有 注意选项中说的传主所做的事,或传主的言论、行为、观点等在原文中是否存在,有的选项内容能从原文概括出或有依据,这样的就不是无中生有。
……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对传记文本的考查,围绕传主设题是常考点,也是热点。主要考法有两种: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和形象,概括分析传主做出贡献、个性形成的原因。
考法1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和形象
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看看写了传主的哪些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由此进一步分析传主的形象。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6•全国卷Ⅰ)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2016•全国卷Ⅱ)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2016•全国卷Ⅲ)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题干中往往有“主要事迹(贡献)”“特点(治学、性格等方面)”“精神品质”“人格魅力”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还有“概括”或“分析”等作答动词。
☞熟知类题通法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和形象“3步骤”
第一步: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审读题干信息,锁定其中的关键词语,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明确该题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定位,筛选相关信息
根据第一步对答题方向的确定,回归原文,筛选相关的事迹。在这一步中关注传主在时间、地点、工作等变化时做了什么事情,因为答案信息就来源于此。
第三步:整合,分条归纳提炼
因为筛选出来的事迹往往有同类或交叉等现象,所以需要根据题干要求分条分角度表述。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和形象“3角度”
人物在事件
中的表现 重点把握传记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