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质疑
作者:不详 时间:2018/7/7 20:53: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我们先还是来看看今年的这个有点特别作文题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如果我们在网上“百度”一下,就会发现有许多针对该题的批评,综其所述,大多集中在对该题的强烈的政治倾向性的批判上。但如果只是这一点,我倒觉得无可厚非。“文以载道”,是中国作文的一贯传统,也是一切为文者的责任和使命之所系。虽然高考只是虚拟为文,但也不能丢了这个传统,放弃写作的责任。再说,政治性与语文性,也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过去这样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撇开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不谈,我还是觉得今年的全国一卷的作文命题很失败,其原因是该作文题在命题技术上存在严重缺陷,给今年的语文高考和考生带来了严重损害。
大型考试的作文命题技术首先体现在反猜押和反套作上。一个成功的作文命题,一般是不容易在考前被押中的,也是极少机会被套做的。许多考试命题在最后的要求部分说“不能抄袭”“不能套作”,完全是两句废话,你的命题让考生在备考时押中了,他为什么不能抄袭?就是抄袭了你也不能发现。你的命题让他能够套作,他为什么不可以套作?所以“不能抄袭”“不能套作”,应该是作文命题的要求,而不是应考写作要求。
作文命题的反猜押反套作,在我国长期的大型考试的命题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而如何处理作文题与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的关系,就是作文命题反猜押反套作的重要技术之一。一般来讲,高考作文命题不能离开对时事热点、时代主旋律的关照与呼应,这一方面是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在作文命题上有先天优势,它是每个考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大家都熟悉的,不至于完全隔膜而导致无话可说。另一方面,就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命题作文,不仅有考试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可以培养考生的正能量,引导他们关心天下大事,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与时代的主旋律共振。更有甚者,作文命题贯彻时代主旋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是,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对于高考作文命题来讲,又有一个极大的缺陷,极容易被猜押、被套作,进而毁高考于一旦。所以,高考作文命题的反猜押、反套作技术,,主要体现在对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的处理技术上:作文命题既要体现时代精神,但形式上又要保持与时代精神的间离。通俗一点讲,高考作文命题,要能够体现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但这种体现又不是直接的,是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的隐晦曲折地体现,是从某个意外的角度地间接特殊地反映。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有技术含量,还要有智慧含量。
然而今年全国一卷的这道高考作文题在形式上完全不讲技术和智慧,直接和十九大报告对接,时事热点是套住了,时代主旋律也体现无余,但后果是押中的概率会大幅度上升,即使不能押中,考生临场套作的可能性也会大幅增加,这势必会严重影响考试的信度,也会影响考生间的考试公平。现在猜押的问题已经在网络上有所暴露,虽然押中的人不多,但这主要是因为今年的作文命题的低劣出乎备考者的意外,如果下一年继续如此出题,我想猜押而中的就不是一家两家了,那对于高考来说,可能就是毁灭性的灾难。至于套作,我想这次高考可能就在劫难逃了,一定会非常普遍。我没有参加阅卷,没有数据说明。但从我和部分学生考后交流的情况来看,还是印证了我的想法,这倒不是说他们套用了某篇现成的文章,而是对社会流行话语、政治话语的套用。用雷同的语言表达雷同的思想,可能每篇文章都似曾相识,每句话都耳熟能详,考生的个性化表达会在这个作文题面前集体失声。这恐怕是一种深度的套作,我想这也许会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最大失败。
该作文题在作文条件的呈现上,技术缺陷也非常明显。
作文命题,说到底就是给写作者某种条件限制,让他们做有条件地写作,也就是让他们在答卷纸上带着镣铐跳舞。所以,作文命题的作文条件呈现技术,是核心技术。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作文命题的条件呈现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给标题的,有半标题的、有给开头的、有给材料的、有给说明的……这么多花样叠出的条件呈现方式,其实并不是为了条件呈现的花样翻新,而是为了追求作文命题的条件呈现的科学性、艺术性,也就是围绕作文条件呈现的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条件呈现的新颖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2.条件呈现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
3.条件呈现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最终目的就是两点:既要强化对考生的考试性,考出一定的难度,同时又要强化对对考生的普遍适应性,考出真实水平。
回顾我国高考作文的命题历史,可以整理出这样一条线索:标题——半标题——话题——给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这个概念并不准确,这里只是借这个普遍流行的概念姑妄称之),从这条线索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给条件上,作文命题一直致力于探索拓展写作空间,给考生更多的个性发挥的余地。即有明确的写作条件,但又不是画地为牢。所以,作文命题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拓开写作限制的历史,一个迁就、保护、弘扬考生写作个性的历史。当然,这种拓展不是单面的,追求的是刚性与弹性、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疑,作文命题的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作文考试命题不断优化、不断进步的过程。高考作文命题的这样一个发展脉络,虽然有考试自身发展完善的需求,但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解放思潮在教育方面的一种折射,是高考的作文考试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共振。
最后出现的“任务驱动型”,除了拓展写作空间之外,还赋予了作文命题另外一层含义。这是受当前国内外作文教学思潮——“真实写作”的影响,虚拟一个真实的写作情景,以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思维,最后达成写作的最佳效果。这是作文观念的革新带来的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凸显作文命题观念的先进性,进而实现作文考试与作文教学的对接,完善整个中学作文链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