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20(3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613.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614.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615.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613期)
文言知识篇
高考新题型文言文实词与课内关联专项训练(三)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选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后新用事”中的“用事”是执掌朝政的意思,和“意气用事”中的“用事”不同。
B.“必以长安君为质”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两句中的“质”字含义不同。
C.“入而徐趋”与“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两句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614期)
文化知识篇
元宵节诗词、灯谜解谜
俗话说“没出十五都是年”,过完了元宵节,才算是过完年了。今天就是元宵节佳节,今天我们来看看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及有关文化常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被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
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汉文帝刘恒登基。他大赦天下,以后每到元月十五,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节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想要元宵节手抄报模板,一起往下看吧!
元宵习俗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舞狮子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615期)
文言知识篇
文言特殊句式汇总(一)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