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特点

作者:佚名  时间:2022/11/22 20:55:1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提出了“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的要求。2022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在“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部分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的要求。由此可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各学科考试命题形式和考查内容将面临不断优化或大幅度改革。另外,高考既要服务人才选拔又不能脱离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无疑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
  一、紧扣学业质量标准,切实控制试题难度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总的考查目标,严格依据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相应水平要求命制试题,积极发挥高考引导教学的功能。四套试卷除了在试题内容范围方面注重教考衔接外,在试题难度设置方面也凸显出学业质量标准的指导意义。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分为五级,每级分四个维度阐述,其中学业质量水平四是高考命题要求,2022年高考试题严格依据学业质量水平四的标准命制,在学业质量水平四的四个维度上有据可依,不超、不增、不删,有效控制了试题的难度。
  语文学业质量标准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其每个层级质量水平描述的四个维度分别对应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2022年高考四套全国卷在不同板块的试题考查点、考查方式及考查难度,都体现出对学业质量标准的自觉遵从。全国甲卷、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和全国新高考Ⅰ、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都运用了多个材料的组合,且涉及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等多种文体。试题设置符合学业质量水平四“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中“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的要求,需要考生比较阅读文段,概括提炼信息,并找出文段在内容、观点等方面的异同;全国新高考Ⅰ卷第4题要求考生运用材料一的理论对当今社会现象加以分析,考生需要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古语成为当今国际交往黄金准则的现象,直接指向了运用文本相关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符合“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要求。这些试题所考查的能力,正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理解阐述、信息提取、推断探究、逻辑思辨等语文学科关键能力。
  此外,高考试卷中两个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也很明显。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文本分别是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节选)》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并要求考生分析这两个中外不同文本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差异;全国乙卷古代诗歌阅读问答题,要求比较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中诗人排遣离愁方法的不同;全国新高考Ⅰ卷选用冯至的历史小说《江上》,试题给出了“渔夫拒剑”这一情节的历史版本,要求考生比较两者的文学效果,并且谈谈自己的理解。这些试题的设置符合学业质量水平四“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中“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的要求,而文学作品比较阅读这一考查形式,不仅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些关键能力也恰恰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凸显比较思维考查,有效拓宽思维广度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理解新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思维是人类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比较,是对照两个或多个事物、概念,求得相同之处或辨析相异之处的思维过程。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常见的比较思维运用方式,且多是综合运用。比较思维能够辨析事物或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所以具有很高的思辨价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在课程目标“发展逻辑思维”部分指出“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可见,比较思维也是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行为上看,比较是在辨识和分析基础上进行的比照行为,而比较的后续认知行为是归纳和概括,以及表达和阐述。比较居于认知过程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也是逻辑思维训练不可逾越的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是新课标提出的学科关键能力之一,在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培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所以,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很多比较的题目,正体现出高考试题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正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关键。
  比较思维能力的考查,在2022年高考试题中有多处体现,如客观题中选项之间的比较,包括文言文阅读比较课内外重要字词的异同,语言文字运用题中比较两处主语“我”出现次数的不同表达效果,还有写作中比较北京举办两次奥运会的五个方面等。但比较思维在阅读中的主要体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文本之间的比较、文本内部的比较、超越文本的比较。其中,以文本之间的比较最为常见,且文体范围有扩大的趋势;文本内部的比较逐渐变多,且多有因文设题的特点;超越文本的比较初露头角。
  文本之间的比较在现代文阅读中体现最为集中,一般是比较阅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文体涉及政论文、实用类文本、小说、传记等,也体现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趋向。近年来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即属于此类题型,一般是比较阅读两个或三个文本,有时是包括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考查考生从不同文本中检索、提炼信息或概括观点、措施等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信息时代很重要的学习能力。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关于杂交水稻研究、全国乙卷关于雪花六角形研究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都属于此类比较阅读。2022年高考中,此类题型一是材料拓展到自然科学领域,二是以图解的形式梳理概括材料内容,这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两大特点。除了近年来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直采取比较阅读的考查形式外,在其他板块也出现了比较阅读的试题。全国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的两则材料,一则材料节选自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另一则材料摘编自学者的学术论文。试题侧重比较文本内容,通过比较两则材料内容,引导考生感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内涵。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两则材料分别选自我国当代作家的小说和美国记者的纪实作品,试题侧重比较两个文本的艺术表现,让学生体会虚构和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而感受领会伟大的长征精神。此外,古诗鉴赏试题,全国甲卷比较阅读两首以“画眉鸟”为描写对象的诗歌,比较其写作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全国乙卷比较王勃的两首送别诗排遣离愁方法的不同,且与课内教学相关联。
  文本内部的比较主要是同一文本内部的比较,聚焦于文本内容细节处。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主观题要求比较孟尝君前往赵国和燕国借兵救魏采用的游说策略的不同,此题需要考生深入文本阅读,理解孟尝君两次游说的具体言辞。进面分析其策略的不同。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对于弟弟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除了要分析这种叙述手法的妙处,还要分析其不同感受。考生需要潜入文本细读,阅读描写弟弟在上海生活和在山西生活的相关段落,并分析“我”的所见所闻和“我”的不同内心感受,通过分析群体形象进而把握人物心理。全国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Ⅰ的主观题,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中杨宪益和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的不同,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二的内容,理解杨、霍二人的翻译思想并比较其不同。
  超越文本的比较,与上述两种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强调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的信息关联提炼,文本内部的比较强调的是文本细节的聚焦剖析,超越文本的比较则没有明确具体的比较文本,有时是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有时是改写某一处与之比较,有时甚至是假设改写。全国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主观题,针对“渔夫拒剑”这一历史故事,要求回答冯至《江上》将渔夫改写成普通渔人,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要完成此题,既没有现成的文本,也无法联系课内学过的文章,此时就需要超越文本本身,比较分析历史故事中渔夫作为义士和文本中渔夫作为普通人这两种写法,结合中国传统小说的写作特点,分析其不同的文学效果。可见,超越文本的比较需要考生更深入、更全面的思维能力。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做到了对学业质量标准的自觉回应,凸显出学业质量标准在高考命题中的纲领性作用,同时也凸显出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深入考查。所以,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标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且要重视学业质量标准的指导作用,明确不同层级学业质量水平的学习结果,逆向设计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教一学一考”一致,同时注重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结果的衔接和渐进。另外,要扎实开展统编教材课堂教学,仔细揣摩统编教材编写意图,探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切实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总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积极践行语文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才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正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