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7份)
- 资源简介: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考点一 分析结构思路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读文指导 快速有效读懂散文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过渡课 “以本为本”依托教材感知考点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考点二 概括内容分析形象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考点三 鉴赏艺术技巧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考点四 理解词句含意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考点五 文本探究 .doc
三、散文阅读
读懂,才能做题
一、散文概念
散文概念有广狭之说。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古代无“散文”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这一概念广为公众所接受。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二、散文文体特征
散文形散取材自由表达灵活神聚主题集中意境深远富含哲理语言优美优美凝练
1.形散神聚
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
……
考点二 概括内容,分析形象——依照思路概括,紧扣主旨分析
本考点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散文的形象”,前者着重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理解整篇中心的能力,后者侧重考查对文中的形象特点、内涵和作用的分析能力。本考点涉及的题型较多,考查形式比较灵活,同时也是考查热点,并且常常与对文中词句的理解结合在一起考查。归纳概括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分析散文中的形象也是读懂散文的关键。在复习中要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善于把握散文形象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掌握住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组织答案的技巧。
【基础先导】
事件 包弟特点 写作意图
①怕生识趣(它不咬人……叫几声就安静了)
②客厅作揖(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③守候亲热(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亲热的样子)
④日本客人拍摄包弟
⑤日本女士过问包弟
⑥爱人讨骨头喂包弟
1.文章记叙了小狗包弟和人亲密接触的几件事,这些事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用意是什么?请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8分)《小狗包弟》(人教版•必修一)
提示 特点:聪明、可爱、有情义、通人性
意图:①突出家人不忍让包弟离开的悲痛心情;②为后文蓄势,突出包弟悲惨命运的不合理性;③突出包弟“死后”“我”的内疚感,进而揭示那个时代摧残生命的主旨
2.散文家都是工于绘画的高手。本文主要描绘了四幅画面,这些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别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
……
考点一 分析结构思路——文章百变皆有路,理清文脉方悟情
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题型一般有三种:分析行文思路题,分析线索及作用,分析句段作用。散文的文体特点是“形散神聚”,因此,不论散文结构思路怎样变化,都要围绕散文中心主旨行文,也就意味着在分析散文结构思路时应着眼于“神聚”。
【基础先导】
1.(1)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3分)
《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
提示 作者写“故都的秋”和“南国之秋”,都是写其“秋味”,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总之,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2)“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章起笔这句话有什么作用?(3分)《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
提示 这句话是“文眼”。“清”“静”“悲凉”既是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总特点,是全文写景的纲,同时,又是本文内在的感情线索,文章起笔就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借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表现因迷茫、抑郁、失望而徘徊的忧思与落寞之情;或者说,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情,才感到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文章一开始,就把“形”“神”高度统一起来。
(3)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第○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3分)《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
提示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