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300字。
2006文言虚词复习备考课堂(教)学案设计(教师版)
郓城一中高三语文组集体备课定稿(设计:王志国)
古人说:学会之乎者也矣焉哉,可以为文矣。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必考内容。
【考点点击】
1、2006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我们学过的虚词分类:
① 一词多类异用:以、于、而、则、其、乃、与、且、为、所。②同类异词:其。
③兼词:焉。 ④时间副词:既而⑤句首虚词:其。 ⑥句末虚词:乎、者、也。
⑦关联虚词: 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于是、因、则、而;
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3、文言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法,也就是词性,二是意思,即虚词在文句中的释义。
【考题统计】
年份考查的虚词年份考查的虚词
2003年全国卷为、焉、以、因2005年(山东卷)以、其、乃、与
2004年(全国卷Ⅰ)遂、因、以、而2005年(广东卷)与、且、以、而
2004年(全国卷Ⅱ)而、因、为、以2005年(浙江卷)则、以、且、之
2004年(全国卷Ⅲ)及、为、乃、之2005年(湖北卷)以、所、而、之
2004年(广东卷)于、之、则、其2005年(江西卷)且、也、因、以
2005年(全国卷Ⅰ)其、之、因、以2005年(重庆卷)以、其、与、而
2005年(全国卷Ⅲ)之、焉、所、为2005年(上海卷)以
2005年(北京卷)更、之、以、相2005年(福建卷)为、以、而、焉
A组【高考实战】(说明:为节省版面空间和课堂时间,避免理解上的障碍,只整理高考题中涉及的课本内容。望各位同学认真揣摩,把考点玩转、耍熟。)
1、(2005北京*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答案] A “又、另”的意思。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D副词,表示动作行为上的关联,可译为“互相”。
2、(2005山东*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C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
[答案] A介词,让。B解释为“那”。C “这样”。D介词,跟,同。
3、(2005浙江*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四海之大,有几人钦
[答案]A “则”表解释关系。 B表目的关系,“用来”意。C “且”“暂且”意。D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4、(2005江西*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C、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答案] A 副词,“将要”,B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C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D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5、(2005全国2卷*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答案]A他们的B的;句中助词。C于是D用。
6、(2005辽宁*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将以衅钟
[答案]A表被动;B “对于”;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介词表目的。
7、(2005重庆卷*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位尊而无功
[答案]A把。B代词,它的。C介词,“跟、和”。D连词,表示转折。
8、(2005湖北*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答案]A介词,“凭借”。B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C连词,表修饰。D助词,定语的标志。
9、(2005江苏*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答案]A替 B成为 C因为 D被。
10、(2005上海*18)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以"。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答案]A凭借。BD用来,表目的。C用。
11、(2002全国·12)解释加点的虚词。
A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答案]A介词,意为“把”。B副词,适逢;正赶上。C副词,已经。D代词,“他”。
12、(2001全国·13)解释加点的虚词。
A、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故内惑于郑袖。
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 A“以”:来,连词;B “于”是被,介词。C“乃”:于是、就,连词;D“因”:趁机,副词。
13、〔2000全国·12〕解释加点的虚词。
A.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 “特意”;B “每次,每逢”;C “通过、经由” D项中的“及”作“到”讲。
14、(1999全国·12)解释加点的词语。
A.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答案] A、项中的“但”都作“只、仅”讲。B、项中的“以”作助词,可译为“来”。C、项中的“遂”作“于是、就”讲。“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选自老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梅花岭记》D、“且”为“况且”义,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季氏将伐颛臾》。
【总结探究】 综观近几年高考题,可以看出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考查范围与内容上,严格遵循大纲和说明的规定,在一个题目中考查一个或四个虚词,集中辩析一个(如2005上海卷“以”),也可以是比较不同的多个虚词,近年高考趋于后者,同时对极其常见虚词作多次重复考查,如"以"“而”字等;但是在将来的命题中有可能把它作为主观填空题目来考查。
其二,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选自初、高中所学课文,统编教材;
其三,考查角度上,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与成分;
其四,题型设置为两种:选择题,选项多为四个,要求判断加点字异同;作为主观填空题出现。
其五,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还会发现不少句子的翻译和句式辩析也涉及到虚词,足见其重要性。
总之,文言虚词的考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相对稳定,估计2006年的命题方式,如有变动也只是对象上作调整。
【解题步骤】
1、 遇到虚词考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要求;
2、第二步弄清每项的句意;
3、第三步把该虚词的词性、用法和句意结合起来,就可确定它的意义,进而可确定选项了。
B组(深化巩固)2004高考试题实战
为: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004北京卷)《过秦论》[介词,表被动]
⑵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吉,川,黑,沪)《鸿门宴》[为:作"替"讲]
⑶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辽宁)《信陵君窃符救赵》[介词,对,向]
2、以:
⑴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桂,琼,藏,陕,蒙) 《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⑵以此知之,故欲往 (吉,川,黑,沪)《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作"根据"讲]
⑶以金笼进上(浙江)《促织》[介词,用]
⑷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天津)《六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