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通假字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通假字”小专题复习教学案<br>
【知识讲解】<br>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 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br>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br>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 <br>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br>
<br>
通假字 本字 例 句<br>
颁 半 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齐桓》)<br>
板 版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br>
报 赴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br>
暴 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br>
罢 疲 倔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br>
被 披 被明月兮宝璐。(《涉江》)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屈原》)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br>
倍 背 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br>
不 否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br>
裁 才 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br>
唱 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br>
诚 请 卿能办之者诚决。(《赤壁之战》)<br>
陈 阵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荆轲》)<br>
槌 捶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br>
绌 黜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br>
从 纵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br>
厝 措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br>
得 德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