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案
- 资源简介:
约33830个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案
吉林曹洪新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学习要点——名师高效引领
【感知课文】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过程连贯起来。文章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也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学法点拨】
1.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强,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反复诵读,读出感情,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先忠于原文模仿性地讲故事,再运用想像创造性地讲故事,加深理解。
自主学习——学习要点检索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俨然()②阡陌()③垂髫()④怡然自乐()
⑤便要还家()⑥间隔()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④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⑤遂迷,不复得路。【】⑥闻之,欣然规往。【】
⑦屋舍俨然,【】⑧阡陌交通,【】
⑨黄发垂髫【】,⑩落英缤纷【】
三、在本文中出现了如下古今异义词,请分别加以解释。
①交通:古义:,。
②妻子古义:,。
③绝境古义:,。
④无论古义:,。
⑤鲜美古义:,。
四.根据要求按原文填空
(1)《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3)《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祥和的语句是:
,。,,。,,。
(4)《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五、通读全文,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学习要点——名师高效引领
【感知课文】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表现了怡然自得的心情,还隐有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文章多用对偶、押韵、排比,潇洒有致,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用孔子的话,表现出作者高尚的情趣。
【学法点拨】
1..反复诵读,在吟咏背诵中感悟文章的主题。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思想与时代背景,把握文章寄托的感情。
3。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喜爱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凝炼、句式整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的特点。
4。查找一些后人引用或评议文章的资料,加深理解。
自主学习——学习要点检索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苔( )痕 2. 德xīn( )3.案牍( ) 4. 鸿rú( ) 5. 西蜀( )
二.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草色入帘青()5.鸿儒()6.白丁()7.调素琴()8.无案牍之劳形()
三.用现代汉语表述句子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何陋之有?
四、按照要求用原文填空
1、描写陋室环境突出陋室之雅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是:,。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以古代名贤自况):,。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全文画龙点睛):
爱莲说学习要点——名师高效引领
【感知课文】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坚贞的品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文章借助莲来抒发感情,具体、形象,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运用了衬托和比喻来突出“莲之爱”。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
【学法点拨】
1.反复诵读,在吟咏背诵中感悟文章的主题。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思想与时代背景,把握文章寄托的感情。
3。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喜爱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凝炼、句式整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及象征手法的特点。
4。从内容和技巧等方面对《陋室铭》和本文作比较阅读。
自主学习——学习要点检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甚蕃( ) ②yū( )泥 ③ 隐yì( ) ④ zhuó( )清涟⑤噫 ( ) ⑥亵( )玩 ⑦ 不蔓( )不枝 ⑧ 鲜( )有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可爱者甚蕃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
⑶香远益清 ( )⑷亭亭净植 ( )
⑸陶后鲜有闻 ( )⑹宜乎众矣 ( )
3.用现代汉语表述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