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3
- 资源简介:
约6500字。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
明确本课的核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 “公祭、杀戮、缅怀、捍卫、铭记、初衷、矢志、篡改、抵赖、呓语”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能熟练运用这些词语造句。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层次,理解文章围绕 “国行公祭” 所阐述的观点和列举的事实,把握议论文的特点。
学习通过列举事实、引用资料等论证方法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如何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用,体会作者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珍视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文章内容,探究文章的论证方法。
运用对比阅读法,将《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与相关纪念和平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证角度、论证方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参与 “和平宣言” 创作活动,结合历史与现实,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情感表达技巧,表达对和平的珍视,提升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所列举的事实和阐述的观点,构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增强历史责任感。
理解国行公祭的意义,树立捍卫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学会用理性的方式看待历史与现实,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现状设计教学
(一)已有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本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有一定了解,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大致论证过程。他们在历史课上已经学习过南京大屠杀等相关历史事件,对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有初步的认识,这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在语言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
(二)潜在学习困难
由于时代的距离,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和其在世界历史中的深远影响了解不够全面,难以深刻体会国行公祭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