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4
- 资源简介:
约13710个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主备人:赵姗姗审核人:王霞2013年8 月
一、课题名称:小石潭记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他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背诵课文。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及文学常识。
3.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
4.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和常用的文言虚词。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理解含蓄的感情。
七、教学方式:
1.注重诵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进行讨论适时点拨,便于启发学生认知,纠正偏颇、弥补缺漏。
3.引导质疑,人人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切身感受,激发质疑、辨疑的意识。
八、媒体使用: 电脑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句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实词和常用的文言虚词。
⒊理解课文第一节大意及其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教学时间预设:2分钟
二、自学成果展示
(一)简介作者及“记”
1.柳宗元——唐文学家,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人,人称“柳河东”。他生长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而遭迫害,被贬为永州司马,孤独寂寞,悲苦不堪。元和十年(815),43岁的柳宗元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史,官职是提高了一些,但地方却更僻远了。刺史是地方长官,有实权。他在柳州引导当地人民发展生产,释放奴隶,兴办学校,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心情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逝在柳州,年仅47岁。
2.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