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渗透心理辅导教案
“语言得体”复习
新洲区第三中学 刘林华
一、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能够根据表现方法、场合、对象、目的的差异,做到语言基本得体 。”(《考试说明》 )语言得体是高考的语言能力考查项目之一。得体,就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 ,以取得最佳的修辞效果。“语言得体”是指大脑对传递过来信息进行迅速的辨析、确认时,滋生的情感因素影响着这一认知的过程,然后大脑对这一认知过程作出反应,选择的一种恰当的语言形式。它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说话要得体,学生是懂得的,但怎样才算得体,如何做到得体,就不太明确了,操作起来,错误较多。因此,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弄清因语境条件变化而引起语言运用的变 化的主要类型、规律和方法;难点在操作方法的掌握。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因语境条件变化而引起语言表达的变化的基本类型和规律。(知识目标)
2.学会根据不同语境采用不同表达形式,掌握做到语言得体的基本方法。(方法目标)
3.认识语言得体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和个人人格的重要体现。(渗透目标)
三、学习时间 一课时
四、学习过程
看例题[1]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 区的军民,凡是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毛泽东 《纪念白求恩》)
思考:为什么在一段话内对“白求恩”这同一个人,分别用了“白求恩”“白求恩医生” “白求恩同志”三种不同的称呼?
引导学生分析、提示:注意前后词语的呼应“``````的人”等。
可见同一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举例题[2]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变更愿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待清楚合理。(92年高考)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请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说到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转述时哪几个要点不能漏?(事件、人称和称谓、时间、地点)
同一件事对珊珊和对郭老师说有什么区别?(人称与称谓、时间、地点)
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举例题[3] 根据下面要求,分别写两段话来说明文具盒。目的(一)为找回自己的文具盒。目的(二)向别 人介绍、推荐自己用的这种文具盒。
引导学生分析:找回自己的文具盒而写的说明文字应写些什么内容?哪些内容不能缺?
学生讨论回答;(质地、形状、色彩、图案、盒内物品)
引导学生分析:推荐自己的文具盒又该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