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90字。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新课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二、深情缱绻悼亡诗
⒈悼亡诗溯源
提起“悼亡”,就不能不说《诗经》中的《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此诗为我国悼亡诗之祖,主要写妻子死后,丈夫看到她亲手缝制的衣裳时伤感的心情。
自此之后,将悼亡诗推向高峰的是西晋文学家潘岳,他的《悼亡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而且由于其影响深远,从此“悼亡”两字不再是悼念死者的泛称,而成了悼念亡妻的特指。
潘岳的《悼亡诗》是为其妻杨氏而作,潘、杨两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岁时第一次见到杨氏的父亲杨肇,杨肇很喜欢这个聪颖过人的美少年,便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他。长大成婚后,夫妇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杨氏于公元二九八年即晋惠帝元康八年的冬天去世,当时不到五十岁。《悼亡诗》一共三首,分别作于杨氏去世的下一年的春天、秋天和冬天。传诵最广的是第一首: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情谁克让,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 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巢来,晨留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这首诗共二十六句,写送葬回来的感受,沉哀入骨,苦不胜辞,写出了诗人对亡妻的无限深情,读来真切动人。前八句,先用四句交代妻子去世已经三个月,如今已下葬入土(按照古代葬礼,死后“三月而葬”),接着四句写自己的痛苦不被人理解,在此情况下还不如去朝廷供职。后一部分所写,时间上相衔接,空间由室外转向室内,以下八句,语淡情浓,是全诗最精彩的笔墨。诗人步步走近,先见到了庐舍,继而走进了家门,\\\望庐\\\、\\\入室\\\,无不见物思人想到与妻子共同经历的生活,这种物在人亡的景象,不难想像使作者在感情上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妻子似乎在存亡之间,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但又无法捕捉到,因而产生了犹愁疑惧的复杂心情。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痛定思痛,就不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人世间只有自己孤单一人了,就像那些飞向树林的鸟儿,原来成双成对一起栖息,有一天只剩下了一只;又像水中游动的比目鱼,并排游到半路分开了。结尾六句,荡开笔墨,由室内写到室外,从现在写到将来,诗人意识到了时间的流逝,但又强烈地意识到这并不能冲淡他的哀思。由自己又想到了庄子,庄子的妻子死去了,他的朋友惠施来吊丧,只见庄子敲打着瓦质的乐器,唱着歌,并不伤悲。作者希望自己能象庄子那样达观,自己的哀伤有朝一日会淡薄下去。
用平易的语言来表现深沉的哀痛,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诗人对亡妻的深情流动在这些清浅的句子之间,不作层波叠浪,却涓涓长流,绵绵不绝。
⒉悼亡诗常见内容
⑴写悼念亡妻深情的,文学史上有两篇词堪称“悼亡词双璧”。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