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940字。
高考复习现代文物象专题学案
一.【考点解读】
散文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管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情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散文的物象入手设题,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可分为中心物象和次要物象,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系,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次要物象或为中心物象服务,或起烘托作用。综合近几年高考题有以下几种考察方式:
⑴考察物象的特点和用意;
⑵通过物象考察文章的主旨;
⑶考察描写物象的表现手法;
⑷通过物象考察作者的情感;
⑸通过物象考察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对比、衬托、渲染、烘托、铺垫;
⑹考察物象的特殊含义和描写的方法。
二.【常见的命题形式】
⑴文中刻画某物象具有哪些特点?作者描写这个物象的用意是什么?
⑵文章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物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某种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⑷作者借这个物象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⑸作者写了某个物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⑹联系全文,指出这个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三.【共同探究做题方法】
1.文中刻画某物象具有哪些特点?作者描写这个物象的用意是什么?(本题型属于筛选整合信息类,考查机率较大,值得注意。)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⑵文章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物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题型属于表达技巧,分值大,是考查重点。)
(2007全国卷Ⅰ)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⑶某种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种物象和主旨关系紧密,起着表现主旨的作用。
(考查机率相对较大,希望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