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600字。
2009高考选考文本阅读导学案
秦葆
一、 了解两种文本基本的文体特征
1、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论述类的文章就一般阅读规律而言,要把握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2、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传记:是一种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以记人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再现真实存在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文体特征:借助具体事例和典型细节来展示传主的个性特征与精神风貌。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调查报告:针对某件事或某个问题所作的调查报告,挖掘其内在的根源或不为人所知的一面,阅读时首先要关注标题,把握调查对象,其次梳理文本对该对象所作的分析和结论。
科普文章:指的就是一般的科普说明文,从表达方式来看以说明为主。阅读时要抓说明对象及该对象的内涵及特点。
二、 明确考纲对两种文本的阅读要求
考纲要求: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与句子的含义。
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析:“理解”主要是体现在客观题中,所谓“理解”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能够准确全面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命题侧重点放在“准确和全面上”。
“分析综合”主要体现在主观题中,能够按照题干的要求筛选文本中相关信息,并能够结合题目要求并加以整合。
三、掌握解答两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和基本要求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她”从哪里来?
张宝明
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被称为新文化旗手的鲁迅是第一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现代文学作家,即使如此,他在《呐喊•自序))中仍用“伊”字而不是“她”来指称母亲。衣着时尚的“她”究竟第一次闪亮登场是在何时何地?“她”在新文化中的最早使用是发表于1920年11月1日((新青年》上由俞平伯撰写的诗歌《题在绍兴柯严照的相片上》。诗的开头一句的第一个字就由“她”领衔:“她含着所谓的我,我却藏住另外一个她。”在小说中最早使用“她”字的是茅盾(沈雁冰)。他在翻译法国作家莫泊三(桑)小说《西门底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