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正确使用熟语(含成语)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考复习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0/29 9:43:5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900字。
正确使用熟语(含成语)
内蒙古巴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
一、高考命题探究
(一)、命题规律
熟语是2004年考试大纲新增考点。2004年以前该考点以考查成语的运用为主。
考查成语一般采用填空和选择两种题型。1994、1996、1998三年采用的是选择填空的题型,考查容易混淆的近义成语;而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年夏季高考语文卷和2000年、2001年、2002年三年的春季高考全国语文试卷中采用选择辨析题型,并都要求选择正确项。2004年新增一种题型即给公语境要求填写恰当的熟语,如甘肃卷、琼桂陕藏蒙卷。选择辨题型的特点在于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这就对考生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
(二)、命题趋势
熟语作为2004年高考新增加的内容,它的出现无疑是给我们一个信号;中学生必须进一步走向生活。同时高考新增的内容往往在两三年之后趋向“成熟”。
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从1992年至2001年的全国高考,直到2003年的春季高考中,均有一道成语的运用题。而且命题重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要特别注意的是2004年高考增加了“熟语”的考试内容。
二、知能分类详析
(一)关于熟语
“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1、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赗、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索、替罪羊、跑龙套等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2、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语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行青山在,不怕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地域性。
3、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事实胜于雄辩。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4、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迷面、迷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1)飞蛾扑火—— 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线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的意思。
(二)、对成语意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