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约4080字。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现象
【学习目标】1.了解词类活用的高考考点。2.通过学习,探究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3.运用规律解答试题,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探究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2.运用规律正确解答试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完成相关资料的阅读,以及完成相关练习。
【学习用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前一阶段我们在复习文言实词过程中,有同学发现: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义,其基本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们在句中临时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这一现象。
二、点击高考考点
第一步:明确考点——考什么?
《考试大纲》规定: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注意】《五•三》P160:“2005年取消了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考点的限制。”
第二步:命题形式——怎么考?
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 翻译下面的句子: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薄,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妻:名词活用为动词,嫁给)
2008年山东高考试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蓄甘脆饵诚。 饵:给……吃(饵:名词活用为动词,给……吃)
2007年海南•宁夏高考试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城:名词活用为动词。开始在这里构筑城墙,城墙长十三里。)
第三步:小结。
词类活用已进入高考的考查范围,虽不单独设题考查,但无论是选择还是翻译,都已隐性地考查了这一考点。
三、了解词类活用的大概类型
四、研讨预习题目,探究名词活用规律
第一步: 检查预习作业(A组题)
检查形式:每一个学生负责讲一道小题,不会的同学可由会的同学帮助解答。最后按照其活用的用法进行归类。
检查目的:了解学生作业情况以及对已往所学名词活用的掌握情况。
归类整理:一般动词:1、4、6、8、10、11、16、18、19 使动用法:5
意动用法:14 、20
活用作副词(作状语):2、3、7、9、12、13、15、17
【注意落实】要求学生将归类立刻整理在练习旁边。
第二步: 激趣、提升
A组题已经告诉了我们哪些字是有词类活用的,并且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是名词的词类活用;而且这些例句大多选自于我们学过的文章,所以做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但是高考却不会这样考,它既不会给出明确的指示,也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词、什么活用,这一切都要我们自己去分辨。下面请同学们看B组题目,看看我们在没有给出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能否完成以下任务:①你能找到哪些活用的词语?②能说出具体词义吗?③具体的用法,你还能说出来吗?④哇!你竟然还可以总结出一点规律……
注意:限时5分钟,没必要把全部的词类活用的字找出来,关键在于悟出一点名词活用的规律出来,可以参考A组题进行寻找。
第三步: 学生活动,5分钟限时完成布置的任务
注意:①教师应不断提醒学生此任务的关键目的,积极引导学生朝既定的思维训练目标靠近。②教师需要在巡查时及时给予有益的引导和激励,为下一步学生进行大胆地发表见解打好基础。
第四步: 展示思考成果
此阶段学生进行自己思维成果的展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进行恰当、适时的点拨;对学生发现的规律,正确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够严谨的要及时指出疏漏;学生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见解的要进行鼓励。
注意:①此阶段是全课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在这一阶段进行形成并且要彰显出来,所以教师要给予耐心细致的等待、宽容,以及适当的帮助。②教师对学生自己找出的规律要进行简要的板书,给学生以成就感的同时,也给学生以规律的梳理。
第五步: 教师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寻找(也就是对学生的思考)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借此机会进行拓展阅读:请学生阅读《备考指南•系统复习用书 》P74、75页中关于名词活用的相关内容。(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