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80字。
高考复习古代咏物诗鉴赏教案
河北省遵化市东旧寨中学徐子鹰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
【考查范围】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整体意识】客观化和综合性意识
诗歌按题材可大致将其分为: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闺怨诗、哲理诗等。不同题材的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会各有侧重,其艺术手法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我们重点谈一谈咏物诗。
咏物诗主要描绘具体事物,突现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于此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一、咏物诗的鉴赏方法:
读下面四首咏菊诗,完成练习,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情感并思考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前两句中的“我花”和与之相对应的“百花”在此诗中喻指什么。(4分)
2、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深刻寓意?(4分)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解析】前两句中“我花”将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对立的“百花”则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三四句描绘了一幅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浓香直冲云天,浸透全城。其寓意是对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前景的展望。全诗表达了黄巢作为起义领袖对起义胜利的憧憬和必胜的壮志豪情。
寒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宋末太学士,宋亡后隐居吴下,画兰不画土,意谓土地已被外族人夺去了。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2分)
【解析】菊花形象: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精神的赞美和遗世独立的情怀及对故国的忠贞与热爱。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联系全诗说说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4分)
2、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2分)
【解析】1题:①陶渊明喜欢菊花,菊花围绕着房舍,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②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2题: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情,也含有对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①蓬蒿,一种野生的杂草。②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菊花插戴于鬓上。③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