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590字。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一般有几个层次的考虑,其中有两个层次最为要紧:一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二是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在第一层次中的考虑又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是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置,二是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的原则。
当然从最简单最普通的思路而言,作为一国的政治中心应当位于国家的地理中心位置上,以便于对全国进行行政管理。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政治地理上来说就是所谓核心区。而从三河缩小到一个地点的天下之中则是洛阳。所以,从西周到唐代,都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打算。虽然王朝领土范围的中心位置是建都的理想位置,但有时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现实位置。因为除了理想以外,政治军事经济因素要起着实际的作用。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一方面要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要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在这种考量下,首都就可能设在有所偏向的位置而不是地理中心。
具体而言,在唐代以前,适合这一要求的是西安一带。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对山东地区(即崤山以东黄河下游地区)而言是居高临下,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而这一地区又有四塞之固的地理优势,即使控制不了东方,也能据险保守独立。洛阳则没有这个优势,万一四方叛乱,则难以保全国家政权。这是控内。而对于御外而言,由于唐朝以前,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敌威胁来自西北,对于强盛王朝而言,首都偏于西北有利抗敌自保。如西汉、隋、唐都是如此。到了宋以后的外患则来自正北或东北,所以,首都的定位也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迁。另一个与地理中心有矛盾的因素是政治根据——王朝时代称为龙兴之地。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这个因素十分重要,周秦隋唐如此,辽夏金元清亦无不如此。甚至后梁的朱温,明太祖与明成祖(各选择不同地点),概莫能外。甚至连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也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说法。
在以上因素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虽然首都地区的粮食与其他用品可以从全国调配,但粮食供应却要有最基本的保证,于是都城所在地区要求有一块能生产粮食的平原。五大都城都有这一优势。
与经济地理相关的则是交通条件,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这些条件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于是中国的都城,尤其是统一王朝时期,就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很难有一个地方完全满足这些条件,既然如此,就会产生某一时期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的情况;二、在长达三千年时间里主要的都城实际上很少,唐以前只有西安、洛阳,开封只是一个补充。金以后至今主要就只有北京,南京只是一种权宜。
(摘编自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定都的原则是“险、富、便、美”,即军事上固若金汤,经济上富甲天下,交通上四通八达,地形环境上山川秀丽,这是中国古代定都的最佳原则。迁都的趋势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最后选择了北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谈到中国古代选择都城的基本原则,唐以前处于三河地区核心区的洛阳是全中国的中心,因此古人常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打算。
B.材料一认为,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和南京能成为古都的政治地理条件各不相同,但它们所在的地区都有一块保证都城粮食基本供应的平原。
C.材料一认为,明太祖定都南京,明成祖却定都北京,看似不同,实则他们都遵循了要将首都定在龙兴之地或与之不远的地方的原则。
D.材料一谈到西安作为古都,它有地理区位优势,既能居高临下,又能凭借四塞之固据险自保,同时它偏于西北的位置,也有利于抗击西北外敌。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险、富、便、美”,是中国古代建都的最佳原则,它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环境等方面。
B.因为洛阳是中国最早的古都,其地理特征上虽有“制内易而御外不易”的劣势,但仍被定为首都。
C.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机遇的结合,加上无可取代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北京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首都。
D.中国古代首都迁徙趋势是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北宋之前主要是西安和洛阳,之后主要是北京。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政治地理角度,先后就地理区位和地理环境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建都存在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现象的原因。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建都时出于控内与御外的考虑,都城往往会选在有所偏向的位置而不一定是地理中心位置的道理。
C.两则材料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了经济地理和交通条件对选择都城的影响。
D.材料一第③自然段集中笔墨,分层次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把首都定在距离统治集团兴起地不远地方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古代建都原则及都城迁徙的趋势,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5.材料一阐述了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请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题。
话剧《柳青》第四场(节选)
唐栋
【提示】这是整部话剧的第四幕节选。整部话剧以柳青(作家、共产党员、干部、农民“四重身份”,舍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县委副书记职位,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扎根陕西省皇甫村收集素材、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故事为主线,再现这位作家扎根泥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