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32
- 资源简介:
约6950字。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3.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王若想治理好国家,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采用了恰当的进谏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播放PPT中的教学视频:魏徵直言进谏)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都极为深远。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此书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给文章增添了色彩。
2.人物简介。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的五个难题,邹忌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料记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但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使齐国大治。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在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进行游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4.读准字音。
邹忌(zōu) 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guān) 窥镜(kuī) 孰(shú)
妾(qiè) 寡人(guǎ) 纳谏(jiàn) 谤讥(bàng) 间进(jiàn) 期年(jī)
??设计思路
在初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阅读课文,读准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