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喻看语言的得体

作者:张家港高级中学 张秀华  时间:2007/10/9 18:30: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传统篇目,高中语文新老教材都选用了它。如何把老文章上出新意,如何让老文章再现夺目的光彩,我曾为此费了不少心思。在仔细琢磨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讽喻,最难的地方也是讽喻,而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也非常讲究讽喻,即语言的委婉得体,何况它也是近几年高考语文的必考点,由此,我把上此文的重点落在了讽喻上。
  第一, 让学生明白邹忌为何不直接进谏却要讽谏?
  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是封建社会里的当权者位处万人之上,一般都没有自知之明,甚至很多时候都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老百姓的恩人。这点可从学过的课文里找到佐证: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曾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心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在这种情况之下,讽谏者如直接提出建议,当权者无论感情上,还是面子上都受不了,他就不会去思考你所讲的是否有道理而一口回绝,那你的建议再好也将无法奏效。二是当权者受蒙蔽太多,由于臣子们的阿谀奉承,他看不到国家社会的真实情况,往往会形成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他听不进任何建议,再加上“忠言逆耳”,在这样的情况下,忠诚的大臣就不能不考虑进谏的方法了。
  第二, 让学生懂得邹忌讽谏的方法。
  基于上述原因,邹忌进谏齐威王时,就注意了方法。韩非曾说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邹忌讽谏前,他看出了齐威王受的蒙蔽很厉害,自己进谏是政治的需要,有极强的针对性。再者邹忌善于揣摩齐王心理,他把过错归于众人的“私王”、“畏王”和“有求于王”,使齐王乐于接受。讽谏时由自己事言到齐王事,由家事言到朝政事,用了委婉含蓄暗示的方法规劝齐威王,起到了进谏的目的又没有影响威王的面子,因而威王听来倍感亲切,接受谏议也就是意料之内、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三, 让学生了解古人进谏是否都是讽谏。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里找直谏的例子,不难找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提治国建议就用的是直谏:“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之所以能如此直谏,只因他是两代老臣,是先帝“三顾茅庐”请来的,无论身份还是地位都不同于一般人,不要说后主羽翼未丰,即使已成气候,也不能不买丞相三分帐,故他能如此直谏。由此可得出,进谏要注意场合、身份、年龄、地位的不同。
  第四, 联系实际,指出讽谏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①近年来高考中把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列入了考试内容,从应试教育来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②从实际生活中来看,有很多时候讽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活在一个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不善于接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就会成为盲人瞎马,为事业带来损害。
  可结合两个实例来强调讽谏的现实作用。
  例一
  数学李老师为了让大家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每天叫同学们做几份练习,大家都难以承受,现在请班长采用直谏、讽谏两种方法把同学们的意见向老师提出。
  采用直谏,班长可说:“李老师,你应该减少作业,减轻我们的负担。”采用讽谏,班长可说:“李老师,一个瘦子想要变成一个胖子,每天吃十顿饭,您看行吗?”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学生,采用讽谏的方法向老师提出建议,更符合学生的身份与特点,从老师来说,学生委婉的建议不仅入耳,而且也更容易接受。可见讽谏——说话的委婉真的很重要。
  例二
  下面是朱元璋称帝后,以前的两个穷朋友去找他叙旧时说的两段话,比较其语言的差异。
  A、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B、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连汤都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的主意,叫你赶紧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这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
  同一件事,说法不同,效果截然相反。一个善于揣摩,讲究方法,使“龙颜大悦”,被封为御林军总管;另一个直言表白,气得朱元璋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喊:“拉出去砍了!”这虽然只是一则故事,甚至是一个笑话,但从中可知道,交际时如果不注意对方的心理状态,不讲究说话策略,不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按照上面这几点来讲《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把老课上出新意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