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1
- 资源简介:
约5210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句,感知文言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讽谏过程,品读讽谏艺术;悟读人物形象,了解士人风骨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了解“士人”文化,能够感受到精神上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引出人物
师:同学们好,我是来自荆楚故国——宜昌的景老师,荆门被誉为“荆楚门户”,宜昌是荆楚文化的摇篮,所以到荆门和大家一起学习,有一种别样的新鲜与亲切。大家知道,荆楚大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我们将一起沿历史长河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你们知道战国七雄是哪些吗?
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师:初期哪个国家最强盛? (生:齐国)
师:齐国为什么最强盛呢?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它有敢于进谏的贤臣和善于纳谏的明君。今天我们要学得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位贤臣和一位明君的故事。(打出课题)
二、解读“讽”义,感知内容
师:课前我们已经作了初步的预习。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得响亮、读得准确。
生:自由读书。
(老师边认真倾听,边将读的不准确的词、句板书——“有”、 “今齐地方千里”。)
师:看来咱们班凝聚力很强呀,读着读着,自由读就变成齐读了,很好!刚才同学们读的时候,我听见这个字有两种读音——有,又,究竟应该读什么呢?
生:应该读“又”,因为它是一个通假字。
师:对,这是一个通假字。“有”通“又”,与《出师表》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中的“有”用法一样。
师:“今齐地方千里”,是应该读成“今齐地方/千里”还是读成“今齐地/方千里”?
生:应该读成“今齐地/方千里”,因为“地”是指“地方”,“方”是“方圆”的意思。
师:对,古人喜欢用单音节词,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在这里,“地”和“方”是两个词,所以应该读成“今齐地/方千里”。
师:刚才我们说过,齐国有许多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