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北师大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0/4 8:46: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3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980个字。

  《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说明
  (一)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入手,找出来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教给学生进入文本的方法。
  (二)阅读分析课文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体会文中关键句的作用,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交给解读、理解文本的钥匙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地方最美?引导赏析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
  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表现作者对美的体会、感受
  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学会感受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美。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引导体会美的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