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语文科高考复习大纲

作者:1284|  时间:2005/8/6 21:17: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05年《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及各专家提出的复习备考建议等就是参加 2006年高考考生的复习依据。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提示】《考试大纲》明确了考试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符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Ⅱ 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提示】识记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听、说、读、写哪种语文能力都以识记为基础。识记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够指明或写出需要他们辨认或记住的语文知识。
  本层级所考查的内容知识性较强,答题有时也需要考生进行必要的思考,但这种思维过程比较简单,主要的还是靠认识(再认)和回忆(再现)。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提示】理解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运用识记的知识对材料的原意进行领悟和解释。对于材料,要求考生能够懂得其含义、领悟其意思并能进行信息筛选和直接、简单地解说。理解在高考语文阅读能力测试中分量较重,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中的字词语句,例如文言文的实词含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文句理解、句意翻译,现代文的词语
  理解、句子理解、信息辨别筛选等等。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以理解为基础;当考生解说自己的认识时,必然同时也反映着他们的表达能力。但是作为对理解能力的评估,这个层级着重考查认识上是否正确,对表达能力不作过多要求。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提示】分析综合就要求能够对阅读材料和写作材料进行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是把整体按相同的属性分成若干部分,即剖析特征(属性)和关系;综合是把分散的要点聚合成整体。分析和综合是两个独立的能力层次,但是这两种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又是密切配合的。
  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对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整体的深层的认识,例如文言文的内容分析、要点归纳、作者观点的分析概括、现代文的内容分析、关系分析、结构分析、写作特点分析以及段落大意、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归纳等等,对表达能力不作过多要求。
  D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提示】表达应用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语文知识的能力。要求能够规范地运用语言,写出常用文体短文。在高考语文中表达应用能力层级专指表达和写作能力。表达和写作在高考语文中是应用性很强的一种能力。
  根据目前高考语文的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本层级所考查的内容集中在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其中写作以审题能力、立意选材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篇章结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表达方式运用能力、驾驭常用文体能力等为主;语言表达以使用标点符号、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修改病句、变换选用句式、句子的连贯和衔接、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等为主。
  E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提示】鉴赏评价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要求考生能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说,对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对作者观点进行鉴别。当然这里所说的评说、赏析和鉴别都是初级的。
  高考语文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通过具体试题来体现。本层级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在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中,例如诗词曲赏析、作品(作者)思想观点评析、表达技巧鉴赏评价等等。
  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是平行层级,没有高低之分。
  对 A、B、C、D、E 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提示】各能力层级在逻辑排序方面虽然有高低之分,但并不能完全反映试题的难度。决定试题难度的,还有解题的复杂程度和考生的知识背景这两个作用更大的因素。例如常用字的问题应该在小学解决,然而某个成语典故中的正确用字却常常难倒许多考生。因此,识记层级可以有较难的试题,鉴赏评价层级也可以有比较容易的试题,其他层级也是这样。
  Ⅲ 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
  【提示】这一项考查要求,着眼于语言的运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
  1 识记
  A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提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推广普通话是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普通话作为共同语需要有语音标准,因此,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就有考核的必要。由于我国方言区的语音差异很大,所以,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
  纵览近年高考语文试题,建议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①统读或改读的字;②多音字;③形近音异的字;④同音字;⑤偏旁相同,部件相同而读音不同的字。
  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提示】要求正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现代汉字的字形”指目前所通行的汉字的规范形式。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是汉语运用的基本功。
  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正在逐步过渡到以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主。
  主要考核以下几种类型的字:①同音易混淆字;②形近易混淆字;③意义相近的字;④近义词等
  2 表达应用
  D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提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提示】词语(包括熟语)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常常需要结合上下文或一定的情境加以判断,有时甚至需要反复比较,才能作出最佳选择。这里面不仅有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更好的问题,这就与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提示】辨析病句,是考查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有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对病句进行修改。病句规定了上述 6 种类型,这有利于学生将训练集中到重点方面,减轻学习负担
  考查形式可以是客观性试题,也可以是主观性试题。
  对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用客观性试题。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提示】“扩展语句”考查的是将一句话的意思丰富起来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的能力,“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或者一个长句进行正确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
  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提示】“选用、仿用、变换”都是指操作,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要解答好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需要审清题意,严格按照要求和限制变换句式,其次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再次要弄清语言表达的内涵。
  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提示】①“简明”的含义是“简要”“明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简明”与清晰、连贯都是为了使语言的表达取得最佳的效果。

  提示】②“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提示】③“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场合、对象、目的等语境条件变化会引起语言运用的变化,需要注意表达方式、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同时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
  ⑦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提示】常见的修辞方法规定考查 8种,都是考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概念,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和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能力
  因此,特别强调“正确运用”。要做到“正确运用”,考生应该具备两个条件:①掌握每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和作用。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基础。②能够正确把握语境和试题的要求。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必要条件。这样,方能鉴别修辞方法的正误、优劣,正确地用修辞手法进行恰当的表述。
  二、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提示】这部分内容知识性强,学习方法应以识记为主,考查方法自然也会体现这一特点。
  识记 A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提示】这种试题一般是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作家作品为考查范围,把有关作家的时代及其代表作品编排在一起,让考生判断正误。
  ① 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提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的作家作品选得比较少,因此,为了命题的方便,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的考查,往往是与中国重要作家和时代及代表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② 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提示】文学作品的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每一种又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高考语文试题对文学体裁常识的考查,一般是根据中学语文教材的表述进行的。
  ③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提示】名句名篇是指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重要语句。主要包括:①中学阶段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段落;②课本之外文质兼美、影响广泛的格言、警句;③古典诗词中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生动优美的佳句;④成语、俗语、谚语。这种题型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提高考生人文素养。
  三、 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提示】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古白话。所谓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文人仿古代作品中的语言;所谓古白话,是指魏晋南北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它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古代诗文阅读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赏析两部分。所谓“浅易”,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较少;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等等;从文章的体裁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无须在阅读之前先了解过于复杂的背景材料或逐个理解出现的许多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
  高考对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分三项。
  1 理解 B【提示】这项要求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文中语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内容的理解,又可分为下列四条。
  ①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提示】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现象。所谓“常见实词”,我们前文曾谈到,浅易文言文运用的词汇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应当算作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
  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常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答案。或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取决于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具体条件。
  ②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提示】学习文言文,重点应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出现的文言虚词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决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近年高考试题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呈稳定趋势,而且仅限于常见虚词和一般用法。
  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与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文言虚词中包括代词、助动词、副词等类别,甚至有少量的数词与不及物动词,这些在现今属于实词范畴。文言文中虚词很多,常见的有限,高考中涉及的只是上述罗列的那些。“在文中的用法”一般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在文中的用法”即为常见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而考查常见用法,一则因为阅读浅易文言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二则因为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大多较难理解,使用范围较小,不是考生目前急需掌握的内容,可以留待以后有必要时以常见用法为基础再深入一步地学习。
  文言虚词的考查也是从阅读材料出发,选择适宜的方式。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而较常见的是在文意把握中结合考查文言虚词。
  ③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提示】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这里的不同用法指词类活用,和句法一样都属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歧异的主要方面。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不是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又常在主语之后加上“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之后加上“也”字帮助判断。被动句则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征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又可以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别。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二是疑问代词充任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三是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这些通常被认为是文言文中的正常词序。成分省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与介词省略五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和宾语省略更为常见。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又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二是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三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四是名词用作状语。
  考查“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把握文意来进行,近几年的高考,没有为此专门设题,但不表示这项知识不重要。虽未设专题,但这些知识却遍布文中,阅读文章时不容逾越。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提示】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古诗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只是因为近年来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安排在第Ⅰ卷“四选一”的选择题型中,所以能力层级定为着重要求理解的 B 级。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古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历年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在高考试题中,一般要翻译的句子都有若干个关键点,考生在答题时须抓住关键点方能得分。
  2 分析综合 C
  【提示】这项要求比前两项要求又有了深化,是在文句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内容分析与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提出要求,又分为下列两条。
  ① 筛选文中的信息
  【提示】筛选阅读材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意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它可以促进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所供材料的目的。这种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②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提示】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这是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显然要比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提示】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要求是 C,包括以下五条要求。
  ① 筛选文中的信息
  【提示】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哪些呢?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从文章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②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提示】对于阅读文章来讲,分析是指把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如几段、几句、几个部分),找出其要点,或指出相互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其具体的内容。而归纳则是将几个组成部分放在一起,从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它可以是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要求对整篇材料中心思想的归纳。
  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具体材料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二是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明;三是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附加要求,如字数要求等,也是必须注意的。
  ③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提示】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作法等等所持有的主张和看法。在阅读时我们应能看出,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要我们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的。在考试中回答这类问题,一定要统观全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如果选文在介绍两种或多种不同观点的有争议的内容时,对作者所持的态度,更要认真辨析,取得明确的认识。有时,作者在文章中,介绍某些事件的情况,或转述与别人有关的事情,但从文章中仍能看出作者的态度。由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深入地把握文意,审慎地思考分辨,才能得出满意的结论。
  ④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提示】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章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种推断和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有理有据的。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 鉴赏评价 E
  【提示】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要求是 E,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
  它包括以下两条要求。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提示】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与艺术感染力的特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中学生而言,要求的只是初步的鉴赏能力。
  ②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要求考生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 写作
  【提示】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写作能力的档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在语文高考试卷中,甚至在整个高考试卷中,就单题而论,写作也是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试题。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提示】高考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一般只要求会写上述几种文体;但是,如果高考试题中没有规定不能写,考生不违反题意,选择写散文、故事、小小说甚至诗歌等文学体裁,也是可以的。高考写作也不同于征文比赛,征文比赛只录取前几名,衡量文章不仅注意写作技巧,更重视文章内容的社会意义,而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提示】考试大纲分别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提出了标准。目的就是提倡打好写作基础,并鼓励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写作能力。这两个层级都属于应用层级,而且是属于语文应用中层次最高的综合应用层级,其中发展等级又比基础等级的层次高。
  1 基础等级 D
  ① 符合题意
  【提示】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因此应试作文的第一步往往是审题。一道作文试题可以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或“要求”)三个构成部分。但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须有这三部分,“标题作文”就可能同时有材料,“材料作文”也可能要求自拟题。作文要符合题意,就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地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哪一项审读漏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② 符合文体要求
  【提示】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大类文体。试题,或是指定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回信”;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如果是指定文体,考生就不能随意更改。不过,近年的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越来越宽,如 2002年全国卷“心灵的选择”,就由考生自选文体;北京卷的作文题和上海卷的“面对大海”都是除诗歌外任何文体都符合要求,如 2003年北京卷的作文“转折”和上海卷作文“杂”就是除诗歌以外任何文体都可以,而全国卷的作文,只规定了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作文,至于作文中是否引用所提供的材料则不作要求,题目和文体更是没有明确规定,这有利于考生更大程度地发挥想象力。
  ③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提示】这是对作文内容的主要要求。“思想健康”是指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感情真挚”是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和装饰感。但感情真挚不一定要写真人真事。
  ④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提示】“中心”是文章中心思想的简称,所谓“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从近年的考卷看,作文思路散漫,笔墨不集中,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的现象还是存在。“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内容”最普遍的问题是单薄,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还有就是材料不典型,不新鲜,不管写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
  ⑤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提示】这是对作文形式的主要要求。“结构完整”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没有主次不分、残缺不全、颠三倒四的毛病。语言是作文能力中最基础的因素。所谓“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用词准确,造句正确,句子内部组合得当,句子与句子之间上下衔接,顺序合理,语意通畅;没有生造词语、乱用方言、用词不当,没有语病。
  ⑥ 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提示】这是对作文的表层形式的要求。首先是写字、标点符号运用要规范、正确,不要写错别字,不要用错标点符号;其次是字体美观端正,不要写字潦草,字迹难辨,不要写繁体字、异形字,再次是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不要随意乱写乱画。近几年“书写”单列评分、且加大分值。书写文面的情况略有改善,但从总体看,错别字还是比较多,标点符号模糊和用错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新的作文评分标准实行错别字单列扣分,每 3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目的是让考生重视这个问题。
  2 发展等级 D
  ①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提示】“深刻”主要是指写议论性文章时,见解深刻,说理透彻。当然记叙性文章也有思想观点深刻的。就写作主体而言,“深刻”实际上是对考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要求,需要考生能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要深入到本质,必须有一个概括的过程,也就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就会使认识产生飞跃;不仅看到人或事物的表面现象,还可以发现这个人或这件事区别于其他人或事的本质特征;不仅发现了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特征,还可以发现一类人或一类事的特征,不仅了解了一种事情的发展过程,还可以发现其他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仅了解了人或事物的方方面面,还可以分辨出哪是主要的本质的属性,哪是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
  当然,要求考生作文的深刻,并不是指用评价专家学者论文的深刻的标准来衡量高考作文。
  ②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提示】材料丰富是针对各种文体的所有文章的要求,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则主要是针对记叙性和抒情性的文章。要做到材料丰富,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能够多阅读和勤观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联想和充分想象。要做到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就应该注意多种表达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如描写具体逼真,叙事曲折有致,象征贴切有意蕴。要使写作的对象和抒发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
  ③ 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提示】语言有文采是在基础等级“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高了的要求。但语言的通顺、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生动、有文采、有意蕴,这几个要求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着的螺旋式向前发展的。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靠平时的多读、多悟、多练才能实现。
  考生在选择词语时,应该选择那些具体的、形象的、新鲜的,内涵丰富的和能够调动人的感官体验的,而少用那些抽象的、人云亦云的词语。此外,写作时还应该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准确、鲜明,增强语势。句式的灵活运用和搭配,也能使语言生色。
  ④ 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提示】见解新颖,是就作者的主张、看法、认识而言的。“新颖”是指在独到、个性、深邃的基础之上的,与众不同又顺理成章,合理透彻又自圆其说。材料新鲜,是指写作素材应力避陈旧、俗气,要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多用给人以新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这就要求考生多看书报,多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构思新巧,是就结构而言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应当引人入胜,以巧取胜,不落俗套。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是就思维过程而言的。考生应该对材料进行正面、侧面、反面等多角度的分析思考,选定一个恰当的角度切入,能够变换角色,体会和领悟所要表达的思想的深刻与重要,能够灵活运用象征、拟人、科幻等手法与形式,改变那种僵化死板的说教方式。有个性特征。表现在选择文体、选取材料、确定中心、安排结构、运用语言等多个方面,“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有个性的人,一定能用他的悟性与灵性,表现出活泼的个性来。
  Ⅳ 考试形式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满分为 150 分。考试限定用时为 150 分钟。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提示】与以往的内容相比,2005 年考试大纲明显的变化就是对试卷结构不再有具体规定,各自主命题省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确定试卷的题量与赋分.
  附:单独命题省市对考试大纲补充说明的说明
  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200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后,一些自主命题省市纷纷出台了针对该考纲的补充说明。我们在充分比较、分析各地的补充说明时发现:各自主命题省市的补充说明并没有超过教育部对考试总的要求,没有超出所规定的难度,没有改变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性质、考试要求(或考试内容)、知识范围,只是对各学科考试大纲中试卷结构没有明确的题型比例、难度比例等加以明确。
  一、 北京
  试卷包括 Ⅰ、Ⅱ 两卷。第 Ⅰ 卷,约占总分的 20% ;第 Ⅱ 卷,约占总分的80% 。
  试卷各部分内容的赋分
  1. 语文基础知识,约 35分
  2. 古代诗文阅读,约 25分
  3. 3.现代文阅读,约 30分
  4. 4.写作,60分
  二、 浙江
  试卷包括Ⅰ、Ⅱ两卷。第Ⅰ卷,占总分的 28% ;第Ⅱ卷,占总分的 72% 。
  试卷各部分内容的赋分
  1. 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28分
  2. 2.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6分
  3. 3.古代诗文阅读,26分
  4. 4.现代文阅读,30分
  5. 5.写作,60分
  三、 辽宁
  试卷各部分内容的赋分
  1. 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约 26分
  2. 2.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约 4分
  3. 3.古代诗文阅读,约 30分
  4. 4.现代文阅读,约 30分
  5. 5.写作,60分
  四、 广东
  整卷共 24题。第一部分,占 36分;第二部分,占 114分。
  1. 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28分
  2. 2.古代诗文阅读(含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32分
  3. 3.现代文阅读,30分
  4. 4.写作,60分
  五、 天津
  较 2004 年相比,语文试卷减少了 2 道语言表达题,增加了一段现代文阅读。
  六、 湖南
  七、 整卷共 22题。试卷包括Ⅰ、Ⅱ两卷。第Ⅰ卷,占 42分;第Ⅱ卷,占 108分。试卷内容、题量、赋分分别如下:
  第Ⅰ卷
  一大题为语言知识,共 6 小题,18 分。二大题为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共 4 小题,12 分。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共 4 小题,12 分。
  第Ⅱ卷
  本卷在题量、题型和赋分上与去年相比有所调整。
  四大题共 3 个小题。1 小题为文言文翻译,9分;2小题为古代诗词赏析,6分;3小题为古代诗文默写,6 分。其中,古代诗文默写的考查限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所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五大题为文学作品阅读,共 4 小题,27 分。六大题为写作,6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分,3分)。各类题型的占分比例如下:
  1 .单项选择题 28%
  2 .古文翻译题
  3 .填空题
  4 .简答题
  5 .写作题 72%
  七、江西
  “考试性质”与“考试能力要求”按 2005年教育部《考试大纲》实施。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按以下规定实施。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试卷共有 25道题,满分为 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 150分钟。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占 42分;第Ⅱ卷为除单项选择题以外的其他题型,占 108分。试卷内容、题量、赋分分别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9 题,30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1题,4 分。古代诗文阅读,6 题,26 分。现代文阅读,8题,30分。写作,1题,60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