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220个字。
第一单元
liushengcheng
单元提要
本单元选文以叙事性作品为主,课文中既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英雄群像,有“老头子”那样的孤胆英雄,又有南斯拉夫母亲那样感人肺腑的形象,有百万大军横渡千里长江的广阔画面,有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又有老妇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情景各异,又惊心动魄,而且能引发多方面的思考。 要让学生学习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单元概况
《新闻两则》,一则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则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它们都是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大家熟悉的传统课文。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可以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还可以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此关联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要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无论是写日常斗争,还是写一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惟一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作品刻画的这位母亲没有语言描写,只有动作描写,显得深沉含蓄。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布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得到雨果的赞誉,而雨果把话题集中在圆明园上,从圆明园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奇迹说起,谴责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雨果的立场、观点,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