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2
- 资源简介:
约4720字。
虽经人间万千悲,却做天地洒脱人
——《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课
【设计说明】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到:语文教学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在教学时,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基于此,我在进行《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选择的课型是组文阅读课,在设计的过程中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将目标设为1.诵读文章,积累名句,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2.梳理苏轼不同境遇中的言行,理解苏轼的“旷达”境界。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在选文时,我选择了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时所写的游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以语言运用为基础,通过任务一 走进黄州,夜游承天寺——任务二 走进惠州,松风亭下顿悟——任务三 走进儋州,己卯上元夜出游——任务四 归纳总结,感悟闲人风度——任务五 拓展阅读 领悟豁达态度等教学环节,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以及让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教学篇目】
教材:《记承天寺夜游》
选文:《记游松风亭》《书上元夜游》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其中的一篇文章。文章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仅用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这正是苏轼的魅力所在,学习他的文章,不仅要欣赏他文章的写法,更值得学习的是他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及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到相关内容,我将本节课目标设为1.诵读文章,积累名句,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2.梳理苏轼不同境遇中的言行,理解苏轼的“旷达”境界。力求让学生在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苏轼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低谷期的苦难,就是为了积蓄力量,把握机会绝处逢生反败为胜。
【学情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年龄特点,学生们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够系统,对他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某一篇作品上,会人云亦云的评价他乐观豁达,但是是否是真正体会到他的这份乐观豁达,还有待商榷。基于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人文主题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除了掌握应知的语文要素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情感,进一步学习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积累名句,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
2.梳理苏轼不同境遇中的言行,理解苏轼的“旷达”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苏轼不同境遇中的言行,理解苏轼的“旷达”境界。
难点:诵读文章,积累名句,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
【课型及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