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约6130个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袁煜明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战役的经过,树立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观念。
●学法指导
学习新闻,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了解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第二步,重点掌握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按照结构特点,理清层次,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各部分联系。
第三步,细读消息,考虑作者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新闻内容?新闻中的议论性语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长达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覆灭。
2.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2.26——1976.9.9),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一生致力于革命工作,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均有相当深的造诣,他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长征》等古体诗词的艺术成就很高,他的政论文,如《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也堪称政论文的典范。
3.字词积累
①溃(kuì)退: 形容败退的样子。②签定: 订条约或合同。③泄(xiè)气:泄劲。④歼(jiān)灭:消灭。⑤阻遏(è):阻挡。⑥高屋建瓴(línɡ):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⑦业已:已经。⑧锐不可当(dǎnɡ):锋利无比,不可抵挡。⑨绥(suí)靖(jìnɡ):安抚平定。
三、摘读六要素
1. 知识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