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教学设计及导学案(2份)
- 资源简介:
共2份。
《诗四首》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1、圈注法。2、小组合作讨论法。3、诵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归田园居》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二)背景简介:
《归园田居》(其三)写于陶渊明吃官归隐的第二年,那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旧居、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三)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把握好句子的节奏。
(四)诗意理解: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五)整体感知:
1、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点明了作者的志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感情是怎样的?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登岳阳楼》写诗人的所见所思。《诗四首》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凝练的语言之美。
知识与能力: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默写。
过程与方法: 2、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2课时
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归田园居》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二)背景简介:
《归园田居》(其三)写于陶渊明吃官归隐的第二年,那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旧居、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