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导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2900个字。
班级姓名组别月日(星期)
课题18<阿里山纪行>
【学习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在拓展对比中学会阅读能力的迁移、知识的构建。
【课前活动】
1.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2.生字词的积累。(注音并默写)
风靡(mǐ )嘉义(jiā )浓稠(chòu )山岚(lán )溢出(yì )
颇有(pō )骤然(zhóu )一泓(hòng )谛听(dì )静谧(mì )
濛濛(méng )雄踞(jù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孕生(yùn )
参天(cān )堪(kān )称
3.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梳理出作者的游踪.
4.品味语言:
用批注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课堂活动】
活动一交流分享(请将“课前活动”内容进行交流和分享)。
活动二文本探究(请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品读语言,赏阿里山美景
1.朗读4—7节,找出每小节各写了阿里山的什么景物?各有何特点?
潭水:清澈
原始森林:宁静
青苔:绿、厚、密
森林:无边无际
2.小组讨论,每一景物各选一句,讨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出景物的特点,进行赏析。
第4节: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水木相映的美景。
第5节:对偶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读起来和谐动听。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中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衬静,更体现了森林中的静谧。
运用反复,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强调宁静。
第6节:运用比喻,从视觉、触觉描写青苔的密度、厚度、颜色。
第7节: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森林无边无际的特点。
运用比喻(博喻),写出树木的高大、姿态各异和盘曲之势。
用助词“之”调节音节,使句式整齐,而且运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
(二)问题探究
1. 朗读8、9节,思考:
a.为何叫这棵树为“神木”?(用原文回答)
“大就成了精……原因吧”
b.神木有何特点?
巨大无比、历史悠久、生命强盛
c.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生命强盛,遭受巨创依然拔地参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似乎象征着阿里山,象征着民族精神,作者在巨创中发现丰富、深邃的内涵,所以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4.齐读最后一节,哪些词语概括了作者一路所见的景色?
人少、树多、树密、阴厚
5.哪句话概括了作者的感受?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点主题)
6.歌曲《高山青》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是全文的内在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