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8
- 资源简介:
约8300字。有课堂实录,此课例获2011年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文本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散文,出自儒学经典《孟子》,这是了解孟子散文特色进而深入学习议论性文体的不可多得的课本资源。孟子的散文,多记录他为宣传仁政与王道所演说的文章。为了打动诸侯,利于其政治目的,因而文章逻辑严密,具有鲜明的论说性、鼓动性和文采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从文言文的角度看,体现了词语的古今变化特点。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思路清晰、结构明晰、论说充分。文章开头即引出论断,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论证,然后通过推理的方式,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最终阐明只有“得道”方能实现“人和”的道理,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从语言风格角度看,巧妙运用对比与排比的形式说理,使全篇语句整齐,文气通畅,充分彰显孟子散文思路开阔论证严密思想深刻的特点和雄辩气势。
文言文的教学太“实”,把课文肢解为词句的串解显得凝滞,太“虚”,进行毫无道理的探究延伸显得轻浮,应该在重视文本的基础上,巧妙设计适度的课堂活动,最为有效。以读为主线,疏通文意、把握内容、梳理结构、品析语言、解读人物思想核心,不失为一种实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取向】
“三分诗文七分读”,“读”是文言课堂永远不变的主题。本课教学拟在尝试多种诵读方式的基础上落实相关文言知识的积累运用,体味古代圣哲光辉思想的要义。以新鲜的阅读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别样的梳理方式窥知儒学宗师的思想魅力。
【过程设想】
一、读文导入:
二千多年前的那个不知是春天还是秋天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写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请同学轻闭双眼,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
助学资料一:走进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为“四书”之一。
二、学法推荐
1.儒学经典时代久远意蕴深厚,如何深入地学习?看看一位大师的建议——
屏显: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
2.提炼:学法——熟读、精思;目标——若出于口、若出于心。
教学板块一:熟读篇
□问答式朗读
检验同学们自读的成果——根据提示选择性的朗读文句。
轮流选择单个学生边读边译,教师适时点拔重点字词。第二次采取连贯的问答形式集体吟诵。
屏显三:
三才者何?
三者轻重利害如何?
天时不如地利者,何也?
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
屏显四:
得道者,何如?
失道者,何如?
寡助,若何?
多助,若何?
彼二者争战,复若何?
□品味式朗读
默读课文说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个句子?采取比较阅读或点拔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文句的表述特点、表述效果和诵读方法。
课前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