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鉴赏训练实录
- 资源简介:
约3880个字。
《乌衣巷》鉴赏训练实录
上课铃响了,睡觉的睡觉,聊天的聊天,对铃声视若无睹。我大声地喊起睡觉的同学,组织了一下,让他们把语文练习本拿出来,然后开始上课。
“刚才我爱人给我纠正错字--我写错字的时候并不多,但是读错音的情况蛮多的。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但我老读成颔(hán)联与颈(jìng)联。你们知道怎么不跟我讲?经常读错单调的原因与我原来懒于查字典有关。比如我在学生时代,经常把刘禹锡读成刘禹锡(yì),把卢梭读成卢梭(jùn),还有一个大词人的名字我一直到最近还在读错音,就是温庭筠,我经常读成温庭筠(jūn)。上一节课王佳曦同学还纠正了我一个错字,就是我把谢朓写成了谢眺。”
大家在下面笑。
“大家发现以后一定要及时指出,免得以后带新的班级再丢人。我们这一节课要让大家做一个鉴赏训练,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在让大家做训练之前,我先给大家用上一节课讲过的《石头城》做一个示范: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群山、潮水,旧时月等意象,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石头城旧址的衰败,暗示繁华不再,隐含着今昔对比,表现了故国萧条,盛衰无常之感。
我边说边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写。
“上一节课已经给了大家一些关键词,但是具体运用的时候仍然会有一些问题,我在这里再提供一个鉴赏整首诗的公式,你可以写在书上,这个公式是这样的:‘这是一首……通过……等意象,运用……手法,描写了……,表现了……’这个公式其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你首先要说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还是山水诗。诗歌一般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意境的,那么用了哪些意象?要挑几样突出的。一般还运用了表现手法,如果是咏史怀古诗,往往一般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然后写了什么情景,最后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慨。我们这一节课让大家写的是刘禹锡的另一首诗,我写在黑板上。”
我转身写了一首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题目就叫《乌衣巷》。我首先要做一点提示,这里的‘王谢’指谁?‘王’指的是王导,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谢’指的是谢安,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这说明朱雀桥边的乌衣巷住的是高门大族。也写了一段二百字左右的鉴赏,大家现在开始写,十分钟以后交流。你可以用我的公式,但千万不要拘泥。下课以后,所有同学都必须把作业本交上来。”
我开始计时,班上很安静,同学们都在思考,有些已经在动笔了。
十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同学已经写完了,有少部分还在继续。
“哪一个同学读一下?”没有人敢站起来,我随意点了一个同学起来,是谢婉。
“我先说一下要求,你读的时间声音大一些,读慢一些,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完以后要进行点评或者补充。”
谢婉开始读:
这是一首怀古诗。通过野草花,夕阳等意象描写景色,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出时代的兴衰无常。桥还是当年的桥,巷也还是当年的巷,但却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一户人家或者一个朝代兴衰时,燕儿会在屋檐下筑巢,贤人志士会一涌而至。一旦衰落,便会劳燕纷飞,各投其主。
“有没有同学评论一下?”
袁航站起来:“她刚才评论《乌衣巷》时,没有谈到诗人自己的感受。”
“你觉得诗人自己的感受应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