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备课时间 2003年11月30日
授课时间 2003年12月6日
课题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通晓全文文意。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多种方式的朗读练习,通晓文意,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说理论证的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课件多媒体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打好基础精读课文积累词汇通晓文意再读课文深入探讨分析结构课堂反馈小结作业布置 同学们,先请看这道IQ无限.谁能根据提示猜出这是在描写哪位历史名人?请同学根据课件介绍孟子,教师引出课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示学习目标请大家初读课文,如断句、字音存在问题可以举手示意教师巡视请同学朗读,并提出愿望我们都知道,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狼烟四起,战火纷飞,参与战争的结果无外乎两种:成功或者失败,那么大家想想:取得战争胜利需要具备什么因素呢?请大家看这几幅战争图片,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在这三个因素中哪个是最重要的呢?我们可以保留自己的见解,先让我们看看孟子的观点吧!齐读第一段提问:如何概括天时\地利\人和分男女生齐读第二\三段,提问:这两段应如何翻译,请同桌自做分配,准备译文,尝试背诵巡视提问:二\三两段,孟子是谈了两个战事攻守的例子,分别证明的是什么?那么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那么第四段说的又是什么呢?完成习题这段中战无不胜的君子指的是什么人?道与人和有什么关系?明确:君子是"得道者",只有得道者才能赢得民心,达成人和.以本段为例,谈谈背诵时有无秘诀?提问:这篇文章究竟论述的是那方面的问题,针对作战还是针对治国?讲解: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展示习题如果说孔子是一位谆谆教诲的长者,那么孟子应是一位娓娓道来的哲人。我们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看到他仁政思想的光辉,而现在我们又看到党在三个代表指引下取得的伟大成就,那么,就让我们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歌声中缅怀古人,祈愿今天吧!布置作业:完成背诵全文,完成质量监测课内部分,有精力或有能力的同学完成全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