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9/14 12:24: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58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意思。
     2、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3、体会三首诗因时代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和不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通过不同要求的读来领略杜甫诗歌的写景、抒情、叙事的独到。
学习难点:比较三首诗的不同风格所代表的“诗史”的特点。
教、学法:朗读
教学用具:录音机
课前预习:查找资料
1、 公元736年、公元757年、公元759年的社会状况。
2、 有关诗人杜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一、 导入
杜甫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三首诗。在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课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来大体了解一下杜甫其人、其诗。(找学生介绍杜甫)
教师总结: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诗人。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因此诗歌也经历了由盛唐时的浪漫豪情到“安史之乱”后的忧国哀民的转变。他的诗因为很好地反映了当时唐朝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民生活,被称为“诗史”,因其诗作杰出,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杜甫生活于公元712——公元770年之间,那么,在他生命中的736年、757年和759年,唐朝是一种什么状况?杜甫又是在诗中如何表现的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那时的历史,再来学习《杜甫诗三首》。
交流查找的资料。
总结: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正是所谓的“开元盛世”,国泰民安,大唐就像个强壮的青年,有着无尽的理想和希望,宽广的胸怀似乎包容的下所有的豪情。这时正值青年的杜甫正在南北游历,他路过“五岳之尊”的泰山,写下《望岳》一诗。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安史之乱”的第三年,大唐进入由盛转衰时期,玄宗早已弃都而逃,长安被攻占,人民生活在战乱中,大唐一片混乱。中年杜甫在投奔肃宗路上被判军所俘,困居长安,写下《春望》一诗
公元759年,尚未平息“安史之乱”,唐朝派大将郭子仪等九位节度史围攻安庆绪,兵败后到处抽丁补充兵力,人民既要遭受战乱之苦,又要受兵吏抽丁、生离死别之苦,民不聊生,杜甫这时被贬官,回华州途中,写出《石壕吏》等著名的“三吏”“三别”诗。
我们今天所学的这三首诗,可以看作是反映唐朝这一段历史的三个小片段,杜甫“诗史”的特点可见一斑,那么在这不同时期所写的诗作风格上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在学习时仔细体会。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让我们对这三首诗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
听读,注意结合历史背景体会三首诗不同的感情。(放配乐录音朗读)
解决字音:决眦( zì   ) 未了( liǒo  ) 搔( sōo  )
 簪( zōn  ) 逾( yá  )  邺( yè  ) 戍(  shù  )老妪( yǜ )  幽咽( yè )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