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9/3 21:08: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58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思想感情,蜡烛的特殊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  课内自读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前准备:
1、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2、 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俄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出示投影)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三、整体感知
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投影思考题:
①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②结合主题,谈谈你对结尾两句话的理解。
  教师导学:
记叙文的复述与整体把握要求大家在初读的过程中抓住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主题自然也就清楚了。
最后两句话中说:火焰中凝聚着母亲的眼泪和儿子的英勇,母亲和儿子的称呼象征了谁和谁的一种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个别的吗?这种感情用眼泪和英勇甚至是生命凝结而成,应作何评价?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
本文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向母亲一样埋葬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点在战士的坟头的故事,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他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