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wps
  • 资源大小: 1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8/27 8:24: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39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单元目标
基础性目标:
1.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古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语言,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发展性目标:
1.知识和能力:把握节奏、情感基调,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适当拓展阅读,进一步积累、感悟、理解古诗文语言,初步形成语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揣摩“微言大义”的字眼,探究“言外之义”,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灵体察自然万物的美,了解作者的细腻情思。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二、单元说明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我国古代文人学士历来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用心灵体察自然万物,将自己的细腻情思融入本无情感可言的山水之中,使山水有了性情,自然有了生命。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我们要通过了解作者的情感来领悟景物的意蕴。
《三峡》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美的景色。余秋雨说,郦道元的《三峡》让后人再也无法调动描述的辞章了。我认为郦道元的《三峡》让后人无法超越的原因不是他写的三峡有多么美,而是他用把三峡的所有特点都用了很生动很准确的词语表述出来了,比如两岸风光的特点,比如三峡水的特点,还有那凄异的猿声,三峡的一切动人的地方都被郦道元收入文中了,而且是那么简单又是那么丰富。
《答谢中书书》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又以感慨结尾,传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主体部分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以前很多人都认为他写的是他长期隐居的江苏茅山,现在发现茅山的地貌和文章不符合,特别是茅山并无“高峰入云”“两岸石壁”“清流见底”之景色。其主峰大茅峰,海拔仅372.5米,山势平缓,更重要的是谢灵运未曾屐履过,所以被人否定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这篇文章所写之景,倒酷似谢公屐履过的楠溪江大若岩。还有这篇文章大家不要被前面的美景所迷惑,而忽略了最后两句所表现出来作者归隐林泉的志趣和心态。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以极其凝练的笔墨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幽宁静,似真似幻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而又微妙的心境。
《观潮》作者以海潮为线索,将写景与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描绘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和百姓观潮的盛况,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这篇文章,有几个句子被编者删除了,第三段“以此夸能”后面有一句,“而豪民贵臣,争赏银彩。”最后一段最后还有这么一句“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繖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萧台蓬岛也。”这两句话在编者看来可能格调不高,所以删除了,但是被删除的第一句话,可以侧面烘托弄潮儿的胜利后的神气十足。最后一句却能体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周密的这本书《武林旧事》是为宋朝灭亡而作的,这篇文章虽然题为观潮,但是实际上真正写观潮的只有第一段简单几句,后面却是大段围绕观潮追忆旧时人情风俗,抒发的眷念故国之情。很多老师可能也看到了相关评论,但是在读文章的时候却很难体会到,原因就是最后关键的这一句被编者阉割了。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作者不论是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描述赏雪的具体经过,还是记叙在湖心亭的奇遇,都表达了表达出张岱对西湖的独特认识。本文与其说表现了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他对西湖独特情感。
张岱在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对西湖的认识,他把湘湖、鉴湖和西湖做了一个比较,认为湘湖是羞涩的未嫁处子;而鉴湖为名门闺秀,可钦而不可狎;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但是人人得而亵玩。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他认为不该这样对待西湖,所以张岱认为应该用善读书的董遇三余来作体味。所谓董遇的三余,就是“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就是要在冬天,在夜里,下雨的时候,去关心西湖。因为在这个时候是人迹罕至的,可以尽情体贴西湖。 
文中还有让人会津津乐道的一段,那就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很多老师会利用这段文字大做文章,比如分析量词用的多么巧妙啊,什么白描手法多么精彩啊等等,但是我觉得对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想来看,这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这段文字其实是一个优美的意境,是一幅小巧玲珑的水墨画,课文的插图就是利用这段文字画的。但是这幅画并不是作者眼中看到的画面,作者游玩西湖的时候所看到的画面肯定不是这样,这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根据记忆有选择的描写,其实是作者心中的西湖画面,我想作者在没有去西湖之前,心中早就有这幅画面了。正是作者心中的这幅画面却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优美意境,让我们现在读起来还充满向往。如果单从写作技法来分析,与其分析量词,还不如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艺。我觉得这段文字起码有三个层面,最低是技法层面,比如量词和白描;其次是优美的意境;最重要的是这背后蕴涵着作者的思想。
《归园田居》诗人借田园劳作之乐,表达了自己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的生活志向。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