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之歌》课堂实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鲁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3/24 23:06: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大约4140个字。
《浪之歌》课堂实录
【案例背景】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是目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下很多语文老师感觉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是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是好的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本学期执教过的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浪之歌》进行观照,获得了一些启示。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深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注重课堂诵读指导,以朗读为主,感受文章在用词和音韵上的美感,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形象,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得教学方向离开了预设的轨道,课堂生成新的资源,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现在我把当时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案例描述】
  这节课课前学生在预习方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初读课文完成之后,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我的设计是:这首散文诗中的“海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的浪”的方式给课文中的“浪”加一个修饰语。
  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是热情洋溢的浪;有的说是一往情深的浪;有的说是任性的浪;有的说是无比忠诚的浪;有的说是缠绵的浪;有的说是多情浪漫的浪;有的说是温柔善良的浪;也有的说是痴情的浪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通过给“浪”添加修饰语,可以抓住诗人笔下“浪”的个性和比喻义,从而理解文中海浪形象。这样的课堂生成,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可谓轻车熟路,我感到课堂预设下顺利生成的一丝愉快。
  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自选角度,寻找课文美点进行品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