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约2550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八上第五单元说明文教学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一篇自读课文。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按照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了纪念碑的全貌、源起、结构、浮雕等,又按照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顺序详细介绍了十幅大浮雕,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梳理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2.品析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发爱国情和报国志。
【教学重点】
品析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发爱国情和报国志。
【教学过程】
活动情境:
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管理处招募志愿讲解员,负责带领游客参观纪念碑,并为游客讲解。请大家阅读课文,完成任务,应聘志愿者。
活动一:绘制瞻仰路线
1、快速浏览文章,圈出文中作者瞻仰纪念碑的地点和方位,请小组合作完成一副作者走的线路图,明确作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并进行小组展示。
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推到读者面前。
2、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按照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个部分的样式和特点。
按照下—上—下,正面—背面,四周—中间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
活动二:化身革命史迹的讲解员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7-10自然段,以讲解员的身份,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提示:介绍浮雕三要:概述事件,摹写状貌、阐释画面意义。
例: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先交代事件
太平天国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接着阐述历史意义
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呢?
方位顺序:东——南——西——北
作者就像一个革命史迹的讲解员,让一幅幅凝固的浮雕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人民英雄的爱国情怀、革命意志和牺牲精神与纪念碑的巍峨、宏伟、庄严融为一体。
介绍10幅浮雕,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活动三:争当红色解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