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3
- 资源简介:
约2560字。
12.1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重点)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手法。(重点)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重难点)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交流背景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类作品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美学价值的精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
(1)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作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探究一】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用“/”划出句子间的停顿和节奏。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在小组内自主阅读,结合注释翻译理解课文意思,交流并讨论。
3.小组内提交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明确答案。
4.重点字词句梳理
5.随堂检测
附: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一词多义 时{■("四时俱备(季节)"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
书{■("答谢中书书(书信)" @"孤常读书(书籍)" )┤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
自{■("自康乐以来(从,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
古今异义 ①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②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晖(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特殊句式 实是欲界之仙都。(省略句。句首省略了主语“这里”)
6.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全文围绕“美”字展开。
(2)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