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花季”的诊治报告
作者:江都市嘶马中学(一般中学初中部) 陈亚敏 朱玉霞| 时间:2004/10/16 20:13: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题记:中学时期被喻为“花季”,这也是一个躁动的季节,有人说这是“多事之秋”。确实如此,正值青春年少,怎能不激情飞扬?
花季少年的四份病历
病历一:“我就爱她,同别人没什么共同语言。”初一的A直言不讳。
病历二:B与一名同年级的男生交往甚密,且拍摄了若干颇为亲热的相片。B也是一名初一的学生。
病历三:正读高一的C和D当着众多同学的面,公然拥抱在一起。
病历四:高中的女生E公开宣称喜欢邻班的一名男生,并且执意要为这名男生洗衣。E解释说,这是爱的具体表现。
走进心灵,寻找症结
一、误把友情作爱情
A的年龄还小,他自己并不知道什么叫爱。A对他自己的爱是这样理解的:“她和我是小学时的同班同学,那时咱俩成绩都很突出,是班上的班干,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和工作中的事情。同学们都说咱俩好,我也觉得她好,她也认为我好。于是过生日时,我们就互送礼物。电视剧中男女主人公谈恋爱,不都送东西吗?我们也这样,自然表示我们是相爱的。”你听了A 的解释后一定觉得好笑:这哪里是爱嘛!这不就是受了电视剧的误导,很狭隘的理解了“爱”?说到底,A与女同学之间“好”的感觉,只是出于异性间的相互吸引,他们互送礼物也是同学间纯真友谊的体现。
由此可见,中学生所谓的“恋爱”或“早恋”其实是同学们肤浅地理解了爱情,把同学间的友情当成了爱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圈子的扩大,A这种“我觉得她好”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淡了,这种所谓的“爱”也会烟消云散。
二、填补心灵空白
B的情感问题缘于特殊的家庭。B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双丧生,年仅10岁的她寄居在姨妈家。尽管姨妈一家对她呵护备至,但是父母双亡的阴影总是罩在她的心头,使得原本快乐无忧、活泼开朗的她是变得自卑孤僻、多愁善感。上了初中,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她变得更加敏感,不仅觉得师长不理解自己,而且感到同学们也不关心自己,有话不想倾诉,就只憋在心里,日子久了,自然就产生了孤独,苦闷的情绪。这时,一位同年级的男生出现在B的生活中,关心她,劝解她,成为她倾诉的对象。B便觉得这名男生才是真正关心她的人,让她得到了温暖,是她避风的港湾,因此,B整日就想与这位男生呆在一块儿,排斥师长,也排斥其他同学……
应该说B的这种情感的产生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期望以这种朦胧情感来填补自己心灵的空白。其实,随着B的成长,她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她心理上的孤独、苦闷会被丰富的生活挤掉,那时她的这种朦胧情感肯定会彻底结束。
三、向大人宣示“我长大了”
C和D已经是高中生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了,极力想表现出大人的气魄,要求得到大人的承认和尊重。他们不需要大人在身旁指手画脚,迫切想摆脱大人的管束,获得自由。C、D都认为自己当众拥抱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长大”。
“既然我们已经是大人,为什么大人能拥抱,我们就不行?”
“我们要自由,我们要独立。”
乖乖,这是跟大人叫板呢。透过C和D的宣言,我们应该明白:孩子长大了。
四、证明自己的魅力
现在,校园中异性交往的现象是屡见不鲜,尤其是高中生。当然,这种交往风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有攀比、跟风的因素。类似于“你有男朋友,我也有,我不比你弱”的话时常会在你耳边响起。还有部分人则是这样说:“人家都谈,我不谈,不显得我没魅力?这才叫丢面子呢。管他呢,找一个。”E就是这样想的。她坚信自己不比别人差,这样做主要就是在同学们面前证明自己的魅力。
四种药方,效果不一
药方一:耐心疏导。
我认为A的感情是纯洁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的这份感情,更应该理解他,要努力走进他的心灵,让他觉得你是他的朋友,从而放开胆量与你交心。我是一名女教师,我便充分利用自己女性的优势,着力从情感上笼络A,使得A消除了对我的戒备心理。在数次谈心中,我都明确地告诉他,他那种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只是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当然我也教给他一些办法:扩大交往的范围,去发现更多同学身上的优点;多参加集体活动;努力保持与这名女同学的距离;有困惑找我倾诉……
渐渐地,A不再蜷缩在狭小的“两人世界”中,融进了班级这个大家庭里,他也有了好几位朋友,相互间都称哥们。
“真的,老师,当初我以为你会训斥我,然后通知我家长。”A的感触似乎颇深,“要是那样,我就在同学们面前丢尽了脸,我肯定会恨死你,一辈子都恨你。没想到你还挺善解人意的。”
从此,我在班上多了一位支持者。同时,这件事的妥善处理,还创造了“效益”——师生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了。
药方二:限制自由,勒令断交。
B的姨妈发现B与男同学拍的相片后,立即限制了B的行动自由,并且勒令B与男同学断绝来往。姨妈这种不当的处理方法激起了B的逆反心理,她与那位男生的来往更频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B的姨妈没有认真分析B产生这种朦胧情感的真正原因,没有给予B想要的精神沟通和需要,哪里还会去疏导、说服?所以B的姨妈这种极其不冷静的处理方式不仅没有取得丝毫的正面效果,反而促使B坚定了与那名男生交往的愿望。其次,B的姨妈的处理方式完全背离了B的心理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学说”告诉我们,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为人的高层次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能够独立自主处理自己的事情,根本就不愿意成为傀儡。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如此,B姨妈的家长作风怎能让B接受?
《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如果B的姨妈能走进B的内心世界,了解B的需要,再选择方法的话,就不可能出现现在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
药方三:维护教育的“威严”,坚决禁止。
也许是受我国传统教育中对情感教育的一贯作风的影响,也许是农村情感教育的滞后性特点,也许是缘于学生恋爱的消极影响,也许……我们的教育者对C和D的交往坚决禁止,不容含糊。
老师找C、D谈话,C、D两人都满不在乎。他们说:
“你禁止,是对我们不尊重。你不禁止还好,你禁,我偏要。”
“我们已经长大,交不交往应该由我们自己决定。”
“出了学校门的人,有些跟我们一样大,他们谈恋爱怎么没人阻止?他们正常,我们就不正常?”
“老师、家长就只盯着学习,除了学习,一切都是异端。是这样么?”
不用说,禁止对C和D来讲是彻底失败的。这里不妨引用青春期教育专家闵乐夫的观点:“禁止并非良策。”
药方四:主动沟通,春风化雨。
E的想法在同龄人中极具普遍性。因此得慎重处理,不能让E产生逆反心理。主动进行师生间的沟通是当务之急。
“《爱,你准备好了吗?》一书中有句这样的题记:‘那是晨光中的一抹朦胧,是生命走向成熟的美丽,我怀着欣喜,迎上前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期中学生所萌发的那种朦胧爱意的态度。作者的观点是通过教育使这份情感保持她天然的美丽和天然的纯洁。这也是老师的想法。”
“老师想你这份感情是美丽的,但是不等于说这不是错,老师把这种错称为‘美丽的错误’,可以理解,但不能纵容。你理解老师吗?”
经常性的沟通,课外有意识无意识的聊天,终于奏效了。E的心里话也主动倾诉了。后来又针对E的这种带有普遍性心理,班级召开了座谈会,举办经典爱情故事赏析的活动,让他们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爱情的优美和崇高,让学生明白爱情是神圣的,需要用心呵护。
诊治反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的第一章。可见人爱情是人最原始的,也是最真挚的情感。古人说:“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处在花季的青春少年自然也难免出现感情问题。怎样对待?由上面的病例,我有一点感悟——从学生出发,倾注人本教育。
朱永新教授曾提出“中国的教育缺人文关怀”。的确如此,咱们的教育缺少对人的关怀,尤其我们农村的教育。
眼下,农村中学生的情感世界被禁锢得太死,学生感到特别压抑。当心这种情感压抑得太久,就肯定在某一天如同能够岩浆一般喷涌而出,到那时再挽救可就难了。
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人格平等,富于爱心的交流对话是全部教育的基础。人格平等是一种精神水准,是民主文明的基础,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重要因素,爱的交流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所以教育者更要尊重朦胧情感下的学生,从他们的发展出发,理解他们的需要,引导他们的成长。这也是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杜威说:“生活即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把“重视人的发长,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作为中心内容。所以说,现在团中央用于少先队工作中的体验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人本教育策略。
教育者可以让学个体得到尊重的前提下,通过生活的体验,反省自己的情感,在反省中提升自己对恋爱、爱情的理性认识,再由他们自己对这种朦胧的情感做出取舍。这样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参与教育的主动性。
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