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皖智2009届高考备考策略建议研讨会——2009年安徽省高考方案解读
作者:不详 时间:2009/2/24 6:27: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2009年安徽省高考方案解读
[关键词]
考试模式3+文综/理综+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
统考命题必修+选修I
考试成绩
招生录取
一.09年考纲(考试说明)有什么变化
(一)能力要求
08年 09年
识记(A) 识记(A)
理解(B) 理解(B)
分析综合(C) 分析综合(C)
表达应用(D) 鉴赏评价(D)
鉴赏评价(E) 表达应用(E)
探究(F)
(二)考试内容
必修
阅读与鉴赏
“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表达与交流选修I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
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
1.必考部分内容的变化
0 8 年0 9 年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
文章和文学作品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文中重要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词语的含义(B)的含义(理解,B)
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C)去掉
古诗文阅读
1. 文学常识(A)去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用法(B)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
3.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增加“考查时或就其一或综合”
语言和表达技巧
1.必考部分内容的变化
08年0 9 年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言文字运用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能正确、熟练
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在“字音”加了“常用字”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常见的修辞手法(8种)增加了反复(9种)
写作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能写论述类、实用类
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和文学类文章
立意自定,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文体自选,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
题目自拟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有创新)(有创新)
2.选考部分内容的变化
08年0 9 年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文章结构,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
把握文章思路要表现手法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2.选考部分内容的变化
0 8 年0 9 年
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语言和表达技巧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②欣赏作品的形象,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新增了“探究”能力层级
(三)《考纲》《考试说明》的结构性调整
0 8 年0 9 年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现代文阅读写作
写作
(四)试卷形式(试卷结构)的变化
题号考点分布(08江苏)题号考点分布(08广东)
一语言运用一语言运用提取关键词、情境表述)(15分+6分)(字音、成语、语病、音、成语、语病、连贯)(12分)
二文言阅读(一)古诗阅读(二)文言阅读(实词、虚词、句式、分析概括、(实词、筛选信息、分析翻译)(9分+9分)概括、断句、翻译)(12 +10)
三古诗鉴赏(2题,8分)(二)古诗鉴赏(2题,7分)(8+8)三论述类阅读(选择+表述)
四名句名篇(8分)(四)名句名篇(6分)
五现代文阅读四(选考)文学类阅读(3题,15分)
(文学类•必考)(4题,20分)实用类阅读(3题,15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五语言运用(压缩语段、实用类•选考)(4题,选择6分画面描述(2题,12分)
+表述12分)
七作文(70分)六作文(60分)
(四)试卷形式(试卷结构)的变化
题号考点分布(08山东)题号考点分布(08 海南∕宁夏)
第Ⅰ卷第Ⅰ卷
一语言运用(字音、字形、一现代文阅读
标点、成语、语病)(5题,15分)(论述类)(3题9分)二古诗文阅读
二论述类文本(3题,9分)文言阅读(实词、筛选信息、
三文言阅读(实词、虚词、分析概括、翻译)(9分+10筛选信息、分析概括)(4题,12分)分)
古诗鉴赏(2题,7分)
名句名篇(6分)
第Ⅱ卷
四翻译(2题,10分)选考题
古诗鉴赏(2题,8分)三文学类阅读(4题,25分)
名句名篇(8分)四实用类阅读(4题,25分)
五语言运用(信息概括、第Ⅱ卷
连贯得体、画面描述)(3题,12分)五语言运用(成语、六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实用类•选考)语病、连贯、虚(3题,18分)词、仿写)(24分)七作文(60分)六作文(60分)
(四)试卷形式(试卷结构)的变化
0 8 年(安徽)0 9 年(安徽)
题号题型赋分具体试卷内容占分比例:
第Ⅰ卷第Ⅰ卷阅读题
1—4 语言知识12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文学类文
本的阅读)约占23%
5—7 社科文阅读9 古代诗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古代
诗歌鉴赏)约占21%
8—10 文言文阅读9 第Ⅱ卷表达题
第Ⅱ卷语言文字运用约16%
11 文言文翻译10 写作约占40%
12 古诗鉴赏8
13 名句名篇5
14—17 现代文阅读22
18—20 语言运用15
21 写作60
二.09安徽高考语文科必修、选修会怎么考
必修
阅读与鉴赏
“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表达与交流
选修I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
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
三.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什么
(1)是什么
2004年高考江苏卷:
18题: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是什么?(不
超过30个字)
19题: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
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20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
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三.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什么
(2)为什么
2002年全国高考卷:
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
“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
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三.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什么
(3)怎么样
2004年全国卷(河南河北等省用):
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
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1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四.完成现代文阅读测试题一般存在哪些问题
五.如何回答好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1)树立语境意识
(2)树立信息意识
(3)树立求实意识
(4)树立要点意识
(5)树立整体意识
六.论述类文本会怎么考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题型示例1](08海南、宁夏卷)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客观物象在显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
形”,是指可挂表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题型示例2] (08全国卷)
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由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
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
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
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
成为了合法货币。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题型示例】(05全国卷)
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将无
法控制机器的思维能力。
B.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以后,人类就将承认思
维不再是人类的专利。
C.如果某一天机器在各方面超过人类,机器就将
使人类丧失思维能力。
D.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
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示例] (07安徽卷)
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
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
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
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
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题型示例](08江苏卷)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题型示例](08浙江卷)
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B)
A.文化辐合趋同对人类生态安全的威胁
B.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C.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题型示例](07山东卷)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
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
城”。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七.文学类文本会怎么考
(一)命题角度
不同角度、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立足文本
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基于背景
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力求个性
(二)命题形式
信息筛选(07宁夏海南、08山东)
深层含义(07广东、08广东)
个性解读(07山东、08广东)
观点分析(06江苏、08宁夏)
写法探究(08江苏、山东)…………
(三)文学作品阅读中有许多模糊性的试题,该怎样下笔作答
1. 有明确的指向
江苏07年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耍链费胳臂,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
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2.有的题目却似乎问得模糊
【例1】浙江07年20题: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参考答案]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例2】2007年全国卷一: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五段文字是: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参考答案1] 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参考答案2]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
好处:基本相同。
(四)怎样看待并做好探究题
探究的定义:
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高考大纲》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试说明》
1.探究题与一般现代文阅读题有什么不同
①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
②从理论上来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有新见,
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
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
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具体指什么
(1)中华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
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
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
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
⑦知足。
(2)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重要内涵: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
核心:关于人的价值观念。
基本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
人与社会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的价值:人的自我价值(人格)
人的社会价值(对社会作出贡献)
人的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题型示例】(08海南、宁夏卷)
【例】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
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
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
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题型示例】(08浙江卷)
【例】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参考答案]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对第②、③点中的“人性美”和“清醒认识”,结合文章具体解说也可。)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见证人”也可);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也可);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题型示例】(08江苏卷)
【例】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参考答案]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八.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会有哪些变化
(一)文言文阅读
1.试题的基本特点
2.应试的基本策略
①注重复习课本
②系统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③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3.文言翻译应遵循三条原则、四个步骤、六种方法
(二)古代诗歌鉴赏
命题规律:
1.考查范围
2.考查内容
①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②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这种思想情感
3. 鉴赏误区
①学生对诗词理解不到位,反映出学生由于平时欣赏诗歌数
量少而造成鉴赏能力差;
②回答问题的角度不到位,不知道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4.鉴赏要点
1.写什么
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
2.怎样写
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3.为什么
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
(三)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
1.试题特点
2. 【重新圈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背诵篇目(10篇)
1.《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2.《望岳》杜甫
3.《出师表》诸葛亮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5.《陋室铭》刘禹锡
6.《泊秦淮》杜牧
7.《岳阳楼记》范仲淹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9. 《使至塞上》王维
10.《游山西村》陆游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建议诵读篇目(9篇)
1.《劝学》(全篇)荀子
2.《锦瑟》李商隐
3.《师说》韩愈
4.《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5.《赤壁赋》苏轼
6.《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7.《登高》杜甫
8.《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9.《琵琶行》白居易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建议诵读篇目(11篇)
1.《短歌行》曹操
2.《滕王阁序》(时维九月……衡阳之浦)王勃
3.《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4.《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乐也)王羲之
5.《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6.《过秦论》(及至始皇…攻取之势异也)贾谊
7.《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9.《陈情表》李密
10.《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1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九.语言文字运用题会有何新意
(一)安徽省近几年高考语用题一览
0 6 0 7 年0 8 年
1. 语言得体1.语言连贯1.拟写新闻标题
(口语交际,客观题)(语句衔接,客观题)
2.压缩语段2.根据语境写词语2.情境语概括
(手机短信)(“雪藏”)(言外之意)
3.句式仿写3.拟写提问语3.句子扩写
(概括、得体)
4.拟写人物评价4.拟写人物简评
(比较的角度)(撷取信息,表达)
(二)课改区(苏、粤、鲁、海∕宁)近几年高考语用题一览
江苏广东山东海南∕宁夏
06年仿写缩写仿写仿写
缩写扩写排序排序
扩写看图写话看图写话看图写话
07年缩写看图写话排序选词
仿写缩写情景语造句
扩写扩写看图写话仿写
续写排序
缩写
08年读音筛选仿写选词
选词缩写情境语选句
造句扩写扩写续句
筛选(看图写话)仿写
情境语扩写
(三)09年安徽省语用题会有哪些变化
(1)语音题还会考,字形、标点单独设题的可能性小
(2)成语中不会考熟语
(3)语病题有可能改为主观题
(4)关注近几年新语用题∕安徽省未考的题型
【例】(06福建卷)
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5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十.写作
1. 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简析
①近三年全国18套作文命题题型分类
年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06年7 4 7
07年9 4 5
08年10 6 2
Ⅱ.2008年全国作文题分类一览
①命题作文
1.(全国Ⅱ)海龟和老鹰
2. (重庆)在自然中生活
3. (湖北)举手投足之间
4. (四川)坚强
5. (天津)人之常情
6. (浙江)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7. (安徽)带着感动出发
8. (江苏)好奇心
9. (上海)他们
10. (广东)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
②材料作文
1.(全国Ⅰ、陕西)抗震救灾
2.(辽宁)关于交通灯的故事
3. (江西)洞庭湖鼠灾
4. (北京)老师做实验的故事
5. (湖南)唐诗句
6. (福建)买咖啡、矿泉水、饮料的故事
③话题作文
1.(海南、海南)母女放生小鸟的故事
2.(山东)春来草自青
3.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⑴在命题思路上,主张让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造性的文章,
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故开放式命题思路不会轻易改变。
⑵在写作内容上,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是两个基本支点。作文命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A.关注自然,和谐人类B.关爱生命,直面灾难
C.塑造人生,提升自我D.继承发展,创造文明
⑶在思维方式上,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考查。
⑷在命题形式上,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话题作文
②命题作文(包括纯命题、半命题)
③材料作文(包括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
④一大一小作文(如08北京卷)。
(4)关于高考作文题的思考
①什么是“好”的高考作文题
②高考作文命题的规律性与偶然性
③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区别
(5)关于高考作文应试(教学)的思考
A.少一点跟风、盲从
B.多重视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系列化、层次性)
C.对学生多一点思维开发、精神品格的提升
D.多从语文教学中发掘写作的因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