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7120字。
河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下)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族”不仅仅是以血缘、地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更为重要的是以文化的共同体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巨大的文化差异使人们可以区分“我族”和“他族”,民族认同是一种心理活动,在民族认同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族群成员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感受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因此,可以说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和天然边界,是体现民族认同的一个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民族的认同感总会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上得到表现,留下或隐或显的印记。
民族认同的文化联结来自原生性要素的纽带,如习俗、血缘、祖源、语言等的共同性,除此之外,宗教、服饰、建筑等所有外显的文化要素都可以作为人群互相区别的标志,这种认同的因素,在中国古代可能表现得更为直接或明显。
人类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后,服饰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日用生活品,服饰除用来遮蔽和保护身体外,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就是社会标志功能《驹支不屈于晋》所载“我诸我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是中国古代对一个群体的不同认识通过一个人的服饰、可以大致看出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等。《春秋繁露》载:“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礼记•大传》载:“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中国封建社会中,服饰强烈地反映着等级、名分的差别,社会成员都必须依照自己的等级身份来穿戴,衣、帽、鞋、袜、装饰品等,无一不在形制、质料、图案花纹及色彩上有严格的区分,不能僭越。
也正因为服饰有如此多的功能,所以在中国古代特别重视服饰,每逢改朝换代,首先便要“易服色”,以宣示新朝的建立及正统性,让“服色”的政治意义首先服务于新王朝的合法性,在运用“改正朔、易服色”来说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时对之进行了种种改易,正朔、服色的影响最终仅作为一种仪式性的政治名分而存在。帝王通过“改正朔、易服色、别衣服”,可以使臣民意识到改朝换代,促使其认同的转变,达到取得天下正统的目的。
不仅如此,服饰也时常是民族边界的一个标志冕旒衣冠,在现代人看来,也许只是外在装束,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民族风格,或者在正式场合中作为身份标志,并没有什么太严重的意义,但在古代东亚,冕旒衣冠却是“承认”和“认同”的象征,不仅涉及民族(华夷),而且涉及国家(王朝),甚至呈现文明与野蛮(文化)传统儒家学说所形塑出来的政治制度和观念世界,似乎特别在意衣冠的象征性,无论是政治上的等级,还是家族内的亲疏,都要依靠衣冠服色来确认,就连王朝的合法性与文化的合理性,也得要靠衣冠来建立。
也正因为服饰在中国古代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因此,《论衡》有言“苏武入匈奴,终不左衽;赵他入南越,箕踞椎髻,誓汉朝称苏武而毁赵他”在各个新建王朝服制改革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强烈的反对或抵抗等事件,尤其是在非华夏民族建立政权的情况下,反抗行为可能会表现得更加激烈,而这种反抗情绪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民族情感及认同倾向: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清朝的剃发令引起的风波:从清初入关起,满族统治者就强调天下应当“剃发易服”,以表示遵从大清正统,这也说明在满族人的心目中,服饰与发型也是王朝认同的一种标志。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服饰作为民族认同、民族界限的标志已经有所弱化,但是,从古代帝王以“改正朔,易服色”的方式试图改变民众的认同,到自古观念中的胡族“披发左祍”、汉族“褒衣博带”的固有认识,可见在中国古代,服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民族或政权的边界表征,那么对服饰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民族认同。
(摘编自吴洪琳《合为一家:十六国北魏时期的民族认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更为重要的是以文化的共同体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共同体,不同民族的文化
差异巨大,民族认同感一定会在民族文化上得以体现
B.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和天然边界,体现了民族认同的一个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族群成员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感受进一步确认民族身份
C.民族认同的文化联结来自原生性要素的纽带以及宗教等所有外显的文化要素,一直以来这此要素表现得特别直接或是明显。
D.“易服色”是改朝换代的一种标志,它可以迫使百姓意识到新朝建立,促使认同的转变,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丰富的史籍资料,翔实而严谨地证明了在古代,服饰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民族或政权的边界表征,对服饰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认同
B.文章在论证结构上.、从功能到意义用了层进式的论证方式,阐释了服饰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认同
C.文章引用人们称颂苏武、斥责赵他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服饰在中国古代有很重要的意义。
D.在各个新建王朝服制改革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强烈的反对或抵抗等事件,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冕旒衣冠成了“承认”和“认同”的象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饰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同时又受到民族性、阶级性和区域性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折射
B.在古代,不仅皇帝的服饰不准臣民僭越,百官的服饰有区别,就连一般老百姓——士、农、工、商的服饰也各有区分,这样一套完整严密的服饰制度,把人们的高低贵贱区分得清清楚楚:
C.在现代社会中,服饰作为民族认同、民族界限的标志已经消失,因此、服饰的选择就不再具有社会功能和政治意义
D.影响民族认同的因素既有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因素,同时也有心理方面的因素。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民族认同研究需要多学科的视角。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表示发展越来越现代化,也体现着技术越来越先进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同时,也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优势,短期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中长期将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终形成纯电动汽车和燃料汽车并存的局面从目前的产业布局来看,电动轿车和电动客车将率先启动。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太平洋汽车网2020.3.15)
材料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