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ppt(课件+练习,12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课件 / 高考复习课件
  • 文件类型: doc, ppt
  • 资源大小: 17.65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3/23 15:43:5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31
  • 下载点数: 4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练习)(12份打包)
  专题3 (1) 第1讲.ppt
  专题3 (1) 第2讲.ppt
  专题3 (1) 第3讲.ppt
  专题3 (2) 第1讲.ppt
  专题3 (2) 第2讲.ppt
  专题3 微专题.ppt
  专题跟踪检测10.DOC
  专题跟踪检测5.DOC
  专题跟踪检测6.DOC
  专题跟踪检测7.DOC
  专题跟踪检测8.DOC
  专题跟踪检测9.DOC

  专题跟踪检测5 小说阅读(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2020•湖北名师联盟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你是谁?
  宗 璞
  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怪,大声问道:“你是谁?”
  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吗?”
  张过冷笑道:“你说你是董芊?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才是董芊,我和董芊。”
  那是一张结婚照。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天使一般。“看见了吗?敢来冒充?”
  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服。张过跟过来,大声叫道:“你敢偷董芊的衣服!”他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董芊知道他会动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见了。问张过什么事。他说:“这个女人要偷董芊的衣服。”
  警察劝他道:“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她才是董芊。”
  一个警察说:“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
  另一个警察说:“像你一样,你也老了。你看你头发都秃了。”张过的头发只剩下周围一圈,中间光秃秃地发亮。
  他一拍桌子,说:“别啰唆!你们把董芊赶到哪儿去了?我要去找她!”说着,推开两个警察夺门而出。
  屋外是一片大草坪,笼着淡淡的月光,他站在草坪上大声喊:“董芊!董芊!你在哪里?”
  董芊追出来跟着他跑,也大声叫:“张过!张过!我在这里!”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过停止脚步转过头来。他看着眼前满是皱纹的脸,怀疑又同情地问:“你把董芊藏到哪儿去了?你是谁?”他想了一想,又大声问:“你是谁?”
  “我是董芊。”董芊委屈地说,“你是张过,你不知道吗?我们回家吧。”她的声音很低。
  张过喝道:“你骗人!这世界到处都是骗子!我要去找董芊。”他说着,又向另一个方向跑去。那里不远处有一个养老院。月光下有几个老人在乘凉,他们看见张过,问道:“你来做什么?”
  张过道:“我来找我的妻子,她叫董芊。”
  董芊也赶到了,说:“我就是董芊,对不起,他失去记忆了。”
  一个老人道:“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
  另一位有点绅士模样的老人说:“苏格拉底曾经说……哎呀,说什么我忘了。”
  又一位老人笑道:“可别忘了吃饭。”
  沙哑的笑声中夹杂着一两声轻轻的叹息。
  张过对董芊说:“你不要老跟着我,你是谁?”
  养老院的管理员走过来,劝说道:“你们回家吧。”
  张过看看周围的人,又看看董芊,好像有点明白,迟疑地拉住董芊的手,向他们的家走去。如水的月光倾注在那片草坪上,照出两个老人的身影。
  走着走着,张过忽然站住了,猛力推开董芊又向前跑,一面大声喊。这次喊的不是董芊,而是一个追问:“你是谁?你是谁?”
  张过的声音飘过来,把董芊缠绕住了。董芊很累,但是这个声音拉着她跑。她也要问:“你是谁?你是张过吗?”
  许多年前她和张过也这样跑过。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那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月光照着无边际的草原,他们好像在大海上,海浪簇拥着他们。他们跑得很轻快。
  月光和草原连同那轻快的感觉都过去了,只留下变了形的记忆,还有那永远的追问。
  “你是谁?你——是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你是谁”为题,引人深思;又以“你是谁”开头,设置悬念;再以“你是谁”结尾 ,发人深省。
  B.英俊潇洒的张过和绮年玉貌的董芊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张过得了老年痴呆症后,他们的婚姻便出现了危机。
  C.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年人的群像,“一两声轻轻的叹息”流露出作者对老年人的怜爱之情。
  D.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叙述详略得当,主题耐人
  ……
  专题跟踪检测10 散文阅读(三)
  (建议用时:30分钟)
  (2019•江西南昌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来来往往
  朱以撒
  ①回想个人的写信史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此前觉得写信是大人的事,实在需要了才写信,寄信是需要付费的,一枚邮票可打上半斤酱油,谁没事以写信为乐呢。
  ②20世纪70年代是我大量写信的时期。人在远方务农,形单影只,只有通过写信与家人交流。信中内容颇为单调,大抵是对山野生活的描述,外加民俗风情的点染,其下就都是对前景的忧虑。家里来信内容也大致可以猜到,家中近况的敷陈,对我在外的隐忧,末了都是安好安好。相信那时节寄往山区的信都如此。那时寄信要付八分钱的邮资,还要跑五里山路到公社寄出。有人授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就是在寄出前把米汤抹在邮票上,让家人收到后把邮票泡在水里,米汤化了,邮戳也不见了,这样邮票可以多次使用。可是母亲不同意,她觉得持这种小伎俩的人成不了大事,此法也就得不到实施。现在想来,为什么一个人会在小小的邮票上使心计下功夫,像我们,把邮票视为一种隐喻,而不是一小块纸,都有着一个很深刻的原因,因为分离,因为天各一方。原本生活自在的一家人,硬生生地被脱离,在不同的空间里彼此思念,邮票功能就自然而然地行使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会请人代笔书写、代为读信,借来来往往的邮票,纾解相思。有时到邮局,营业员发现太厚了,就放在天平上称称斤两,要求再加一枚邮票。这也使写信者下回注意,采用薄纸写信,正面写完写反面,用尽密不透风之法,就能顺利过手。
  ③真正一封信有多重,是称不出来的。
  ④一封信如同一枚带壳的果实,只有打开果壳,才能知道里边的内容。如果是明信片,它就没有这层包裹,也就不会把秘密写在上面。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或大或小,不愿公开。信纸承载了秘密,装入信封,犹如一个安睡的婴儿,眼力再锐利的人也不能穿透。在一个不文明的环境,有些信就被人偷窥了,把秘密传播了。因此如何保证一封信里的秘密得到守护,我一直想不出好的办法,椰子、榴莲,果壳那么坚硬,还是轻易地被人撬开,进入它的深处。信封单薄,口封得再严密,也只是对守规矩的人的约束,他们觉得这虽是一扇虚掩的门,也不要有推开的念头。大家都遵守了,秘密就有安放的地方。人还是需要隐私的,不是什么都要翻出来在阳光下晾晒。
  ⑤20世纪60年代末,我一直在写作,试图走出穷乡僻壤,到工厂去,到城市去。想靠写作来改变命运的人不少——如果能在一些大刊上发表三五篇,马上会被县里的文化部门盯上。尽管白日的田间劳作疲惫之至,还是会有人写到深夜才搁笔。一篇完成了,便会给素不相识的编辑写信,恳请指教,给予发表,然后走五里山路到邮局,郑重寄出。那时文学创作还是得到支持的,再厚的稿件也不必贴邮票,把信封右上角剪掉即可。编辑的态度也出奇地好,每一篇都给退稿,还附上一封阅读意见。十年间就一直是写稿、寄稿、被退稿,再写稿、再寄稿、再被退稿。好在我自以为乐事,一以贯之。后来我考上大学,离开乡村,而接下来我寄出的一些作品,渐渐被接受,往往会收到一封薄薄的信,信封下端是这个刊物的名字,打开信封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夹出那一枚小小的便笺,信文很短,最动人的就是两个字:拟用。此时不禁感慨,退稿的那一页被翻过去了。又过了一段,会有一个牛皮纸大信封送到我的手上,凭感觉里边是几本刊物。打开来看,自己的名字和文章,都在上面。寄信,从此有了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
  ⑥渐渐的,到邮局寄信,不难看出纸上写信的势头已经过去,门前绿邮筒扁扁的口子上落上了尘泥,里边空寂,不像多年前信堆了一大摞,有两个青年正在奋力打戳。现在还写信的人,的确是有癖好了,喜欢纸质的素朴,喜欢毫端与纸面的摩挲。说到底,还是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生怕把写信这个既实用又审美的动作荒疏了。时之所轻,我之所重,这种与时错位的举动,是一种很私有的恋情,我写信,故我快乐,至于别人写不写与我无干。那些喜爱与我通信的人也具有共同的爱好,不写还真不行,于是来来往往没有中断。日子在写信中过去,或者说写信把日子延伸了。直到再也写不动的那天来到——手抖得厉害,毛笔把握不了,眼前迷蒙一片,个人的写信史方告终结。
  ⑦最后寄出的那一封信,末了会有颤颤巍巍的两个字:再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标题“来来往往”指的是信件的来来往往,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写信史,对和家人通信以及和编辑的信件来往进行了详写。
  B.作者对信有着深厚的感情,文中“一封信如同一枚带壳的果实”将信封比喻为坚硬的果壳,表现了作者对信件隐私的重视。
  C.“打开信封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夹出”属于细节描写,作者在多年后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深,足以看出他收到信件时内心的激动。
  D.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信的势头过去了,文中对落满尘泥的邮筒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们不再写信的遗憾和对传统文化消失的谴责。
  D 解析 “对传统文化消失的谴责”错,从文中“时之所轻,我之所重”“我写信,故我快乐,至于别人写不写与我无干”等内容来看,作者只是有遗憾,并无谴责。
  2.第②段写“有人授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这一内容有什么用意?(6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