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40字。
《一个少年的笔记》教学设计
湖北 涂雪武
[三维目标]
1. 理解“诗意”发生、形成的美妙过程,懂得文学创造来自生活的道理。
2.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观察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3. 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预习导引]
1. 目标点击
(1)继续培养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比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激发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展开联想、想象的兴趣,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2. 学法指导
(1)调动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文本内容。
(2)充分发掘文本资源,准确、快捷地筛选信息,处理信息。
(3)在生活中运用课文教给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观察、联想、想象和写诗。
(4)学习作品的主人公写观察笔记,积累生活素材。
[资料链接]
1.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名绍钧。语言学家、教育家。
1912年中学毕业后,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1930年到开明书店任编辑。“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参与创办、主编或编辑的杂志有《苏州评论》、《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等,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 背景材料
《一个少年的笔记》生动地呈现了一个少年成长的精神世界。一池荷叶荷花、三棵老银杏和墙上爬山虎的脚,引起了少年的联想、想象和思考,从而找到了“诗的材料”,下定尝试作诗的决心和悟出了生活要脚踏实地的道理。
3. 题目解说
文章借用“一个少年的笔记”这一形式,以孩子的语气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以这样的文学样式写儿童作品,通俗生动,可读性强。
4.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教学过程]
一、速读全文,扫清课文中的字词障碍
1. 字音认读
胸鳍(qí) 漾起(yàng) 枯萎(wě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