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2/12 9:22:4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460字。
26  三  峡
【文本解读与利用】
一、课文解读
《三峡》是北魏时期我国卓越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雍州刺史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
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作注。
郦道元走遍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进行实地考查,并收集大量的文物、文献资料,为《水经》作注。《水经注》中引用了古书437种;记载的河流水道共1252条;全书共40卷,约三十万字。《水经注》尽可能详细地记述了河水所经地方的山陵城邑、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神话传说以及民歌谚语等。文笔筒洁,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描绘山川景物,有声有色,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水经注》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叙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地理学和人类文化学价值,是研究三峡古代地理生态环境、人类文化积淀、原始神话传说、社会民俗风情等必读的经典。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向往祖国统一的思想。
同时也应指出,郦道元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民族分裂的时代,所以使他未能对长江下游,江、浙地区进行实地考查,又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因而他对这些地区的记载不免有失真实以至错误的地方。还有,当时佛教、道教盛行,他也受到影响,因而在《水经注》中记载了不少神仙怪异的故事。对这些我们要注意分析。
《三峡》是从《水经注》第三十四卷《江水注》中节选的。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巧的布局谋篇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山概括简练,寥寥数字,体现了三峡的“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夏水急而猛,春冬之水清而幽,秋水凄而寒。
本文的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用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而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三峡山的特点,则为写水创造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岭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其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自然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开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2、娴熟的景物描写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合理的节奏安排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文章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驰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驰,扣人心弦。
二、文本的教育价值
作为一篇记述山水的游记性散文,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立足课文,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习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运用语言的特点。
②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翻译并默写全文。
③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