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50个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实录
一、设计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篇文章,孟子长于辩论,其文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在教学中要体现这些特点,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文言词语。所以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疏通文意。2.理解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教法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是诵读训练;第二板块以翻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为中心,通过辐射的方式,由点到面,散发全文,老师点拨,使学生积累一些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第三板块设计三道思考题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中心,让学生掌握文章逻辑严密的特点和中心论点及主旨句。第四板块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让学生谈心得,一道堂上练习题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懂得学习古文要取其精华,懂得融会贯通,古为今用。
作业板块设计三道题,一是语感练习(背诵课文),二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仿写排比句),三是课文内容深化(阅读明代陆明仪的《天时、地利、人和》)。
二、教学实施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关于西路军胜利的原因吗?
生: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师:对。这里揭示了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正如孟子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想知道孟子是怎样得出这个论断吗?
生:想!
(点评:本环节巧设悬念,温故知新,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致)
师: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吧!我们先来了解孟子是什么人。
生: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师:正确。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就是“仁政”“王道”。他的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
(同时演示孟子的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