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及课堂实录
- 资源简介:
约13680个字。
《胡同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句,把握思路,理解作者笔下胡同文化的三个基本内涵。
2、品味其语言风格,探讨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3、“文化就是生活”鼓励学生用文化眼光透视现实生活现象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胡同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作者对其复杂情感,透视在此背后隐含的“文化眼光”。
教学准备:
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的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胡同文化》,文章的原型是一部艺术摄影集的序文。对于汪老我们不陌生,开学之初我们宾雪也给大家做过一个关于汪曾祺作品的读后感交流。汪先生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老者,文如其人,大家看过一遍课文应该会有同感,我们今天课如其文,就用最平实朴素的方式走进这篇《胡同文化》。
过渡: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在汪老笔下,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快速的再浏览一下课文,标好小节号,一起来分享我们的阅读所得。
二、初读文本,了解大意。(5分钟)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2、阅读交流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2)、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胡同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说明:这一点有难度。)
三、品读语言,体会胡同文化的内涵。(15——20分钟)
1、思考: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体现在哪里?(8分钟)
1)、居住习俗:对居住环境的固守。
“安土重迁”、漏雨塌房也不愿意离开
2)、人际交往:讲礼节应酬,但内心依旧封闭保守。
礼数——“处街坊”(保持距离)
“随”一点“份子”(追随之举,心诚与否则不得而知)
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杀棋”、“饮酒”、“会鸟”
补充:养鸟本是清朝八旗子弟和太监们的爱好,“提笼架鸟”在过去是对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人的一种贬词。后来,这种爱好才传到一些辛苦忙碌的人中间,使他们能得到一些休息和安慰。
闲逸、热爱生活VS 追求不高,以小乐趣为享受
3)、安于现状,精神追求不高。
感慨:相对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他们的生活闲适潇洒,但若每天如此,似乎又有点好逸恶劳之嫌,未免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