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广东实验中学 陈富生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愚公形象的意义,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本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3.掌握文中重要的虚词、实词,理解特殊句式的语法特点。
二、教学设想
作为初二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文言字词,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解决文言词语的理解。至于课文内容,可由学生先评点、讨论,老师引导、补正。
三、预习题:1.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2.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说明。(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
3.自我评点课文,发现问题,自我解答。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由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列御寇、文章体裁“寓言”——明确学习目标
2. 朗读课文——正音——朗读——根据图片,复述故事
3. 预习检查(配合幻灯展示)
文言虚词:之 而 以 焉 其
特殊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习惯句式: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4.“自读理解评点”检查
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说明。(分析愚公、遗男的有关语句——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板书)
②愚公之妻与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他们对移山的态度是否一样?(朗读文段—板书)
前者是献疑的角度,更多的关心;后者是挖苦的角度,更多的是反对。
③(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话有没有道理,愚公究竟笨不笨?
a.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
量)愚公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挖一点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