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江苏省吴江市芦墟一中 陈洁
【教学目标】1.优秀的古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提升其精神品位和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记事、绘景、抒怀的方法,并体会苏轼清新、质朴、简洁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4.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诗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并鼓励学生当堂成诵,做好美文积累。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教学类型】:赏析课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古往今来的诗词曲文里,从来不乏“月”这一意象,文人或借月营造凄迷的氛围,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或借月抒思乡之情,离别之情,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家都知道他的词风豪放大气,但今天我们不妨去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另一番月色,那就是如诗如画的承天寺月景,现在就让我们在苏轼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游历承天寺,欣赏那晚的明月夜,感受苏轼的另一份情怀!
(课件展示课题,口述教学目标)
二、 背景导读:
1. 作者简介
2. 背景介绍
三、 朗读课文
1. 听范读:
听清字的读音,句子的停顿和节奏,适当地在书上做标注,还有朗读时情感的把握。
2. 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