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11
- 资源简介:
约3040字。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时间:2010年11月19日上午
地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八年级17班教室
上课:王益民
整理:赵素青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导入
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伴随了他一生,这样东西就是月亮。月亮总是和中国佛教——禅宗联系在一起,有诗云:“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 ,真正领略到月的“阴晴圆缺”。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
师:苏轼曾悲月——
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师:苏轼曾叹月——
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
师:苏轼曾问月——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曾祭月——
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苏轼曾咏月——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师:他在《赤壁赋》《后赤壁赋》中说道——
生:“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二、破题
师: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
师:课题中有哪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