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案1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2/6 11:37:56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2760字。
阿里山纪行
永丰初中 thzyh196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真切的感情。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欣赏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台湾歌曲《高山青》。一曲“高山青涧水蓝”立即就让我们对阿里山充满了向往之情,今天我们就跟随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去游览美丽迷人的阿里山。
二、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写下了此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积累字词。
风靡 山岚 堪称 谛听 红桧 姊妹 殉情 幢
风靡一时 葱郁如染 恍如隔世 接风洗尘
庞然大物 思古幽情 莽莽林海
四、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风光美如画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表现在哪里?
明确:林海云雾、清澈的潭水、曲径幽路、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阿里山的哪一处风光你最喜欢?说说喜欢的理由。可以从内容、情感、语言(修辞、节奏、拟声、音节)角度来说说
明确:例(1)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在遭受巨创之后他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那种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这正是神木的丰富、深邃的内涵,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启迪。
(2)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3)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4)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5)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这一句运用对比 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感觉的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
(6)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